戏曲本体与当代表达
——淮剧《武训先生》专家研讨会在京召开
光明网讯(记者石依诺)2018年6月28日,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滚动资助项目淮剧《武训先生》专家研讨会在京召开。国家艺术基金专家组和淮剧《武训先生》主创人员围绕作品的现实意义、当代启迪等问题进行了多角度、深层次的交流和探讨。
地方戏曲的很多经典形象都深入人心,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观众的期待也不断扩大和提升,无论是对戏曲人物的提升和再造,还是对唱腔、剧本的改良和完善,都需要赋予戏曲更多的质感和内涵。上海淮剧起源于农村,成长于大都市。上海淮剧团团长龚孝雄介绍,《武训先生》创排于2017年,目前已在全国各地演出50余场,该剧将都市感融入传统淮剧表演方式中,探索创新,赋予了传统样式新生命。
中国自古以来有重学重教、敬惜字纸的优秀传统。淮剧《武训先生》讲述了在旧中国的背景下武训的一生,他躬行实践利他主义的道德观,化缘乞讨,兴办义学,在受尽欺凌,经历人生百味的过程中依然不忘初心,始终未曾放弃,甘心从头开始,为守护创办义学的梦想而倾尽余生。专家认为,武训先生的故事在今天依然有现实意义,剧中的武训所传递的“让信仰成为生活”的精神,正是人民群众生活所需要的脚踏实地,积极向上的行为指导。
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原院长、一级导演李利宏认为这部戏体现了艺术的完整性,“主创对创作的思考及都市新淮剧的探索实践在这部《武训先生》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更让观众看到了戏剧的精神外延,武训让信仰成为一种生活。”
北京演艺集团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一级作曲王亚勋表示“我能感受到主创是想通过这部作品来呼唤人性的善良。”
济南市京剧院院长、一级舞美设计于鹤咏认为《武训先生》“简约而不简单”,他对剧中的舞美呈现与灯光设计表示认可,“制作上回归朴实本质,没有因制造视觉冲突而忽略戏曲本体,纯粹质朴又虚实相间。”
“梁伟平老师对这个人物的把握准确深沉,从他唱腔表演上的控制能看出其深厚的表演功力。”玉溪滇剧院院长、一级演员冯咏梅认为“武训”的扮演者梁伟平演技精湛,成功塑造了“武训”这一形象,“可以从表演中看出演员艺术创作上的成熟。”
怎样保证“原汁原味”又不会“水土不服”,一直是戏曲现代化、都市化的难题。专家们普遍认为这一点在淮剧《武训先生》中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人物色彩鲜明、唱腔独白表演丰富。”福建省艺术研究院原院长王评章认为该剧“特色鲜明”;山东省文化厅原副厅长陈鹏认为这部剧的最大亮点是其艺术品相,“题材的把握显示了主创的判断能力,他让很多模糊的人物变得清晰通透起来。”《人民日报》文艺部原主任、高级编辑刘玉琴认为《武训先生》对题材的准确把握奠定了其艺术基调。
对于出生在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的人来说,“千古义丐”武训是热议的形象。人们会把当时对教育有所助益的义举和作为都称赞为具有“武训精神”的行为,并把那些竭尽全力推动民族教育的人称为“武训式人物”。武训对社会底层表现出的强烈同情心和博爱精神,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仁者爱人”的传统。但是在21世纪的今天,该以怎样的眼光看待武训?
中国戏曲学院戏曲研究所所长傅谨认为,“纪念武训最好的办法就是重新叙述他的故事”,把今天的淮剧《武训先生》看作是对武训的一种当代诠释。“武训精神在任何时代都需要,因为教育对于国家发展、民族前行、社会繁荣而言至关重要。”傅谨认为淮剧《武训先生》既有新意又有心意。
“对中国人来说育人是永恒的主题。”陈鹏认为武训最大的吃亏之处并不在于“不识字”,而是在于“人性之恶”。“如果能在人性培养、社会风气转变及公民公德心提升这个基础上进行加工修改、提高,全剧的思想主旨会更‘厚’一些。”陈鹏认为剧中的武训应该办“有文化有道德的学堂”,“教育应该是让社会充满好人”。
中国文化报副总编辑徐涟提出“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同时,她也提及了“人性善恶”的问题,“识文断字不代表知识,知识也不代表文化,富人也不代表为富不仁。”徐涟认为要深入挖掘武训精神的现实意义,通过剧目的进一步提升,通过展演让观众了解认识真正的仁者——自律自醒自觉的利他主义者。“这才是武训在今天的意义。”
在创作“武训”这样的正面形象时,很容易就会走向“高大全”的极端,塑造出一个充满历史虚无主义的形象。这部戏立于当代,在渺小与伟大之间、悲悯和悲惨之间挖掘戏剧张力。于鹤咏称赞该剧“将对知识的崇高敬畏、对人生的执着信念及对生命的朴素信仰表现得十分准确和到位。”对当下社会有着深刻的启迪意义。
尽管《武训先生》所呈现的当代意义成为了现场诸位专家讨论的焦点,但各位专家还是立足自身专长,对该剧的加工修改提出了意见建议。
“结尾之处对于张老辫的形象建议简化处理,这样容易将观众感情引向对张老辫的仇恨上。”傅谨认为武训的办学精神应该是纯粹而崇高的,不应该让这样一部崇高的剧作染上“报仇雪恨”的意味。
“武训的苦难描写建议加强,现在处理的过分戏剧化。”王评章建议强化武训的苦难部分,这样才能凸显其伟大及成功的不易。“第四场乡村集市那一场,武训显得有些圆滑精明,这与其人物形象不符,建议做一些处理和修改。”作为一直活跃在舞台上的表演艺术家,冯咏梅一眼看出了人物设计上的缺点,“如果表演稍微收一点,他的人物设定会更准确一些。”
“这部戏的主线应该再清晰一些,跟现实联系更紧密一些。”王亚勋认为这部剧的精神内涵还应再次升华。“其中关于梨花命运的剧情让悲剧的作用消解了,如果将梨花的这种悲惨作用到武训身上,全剧爆发出的情感力量会更大。”
“建议在武训被盗后加一段唱腔,凸显他从头再来的勇气和决心。”中国戏剧家协会《剧本》杂志社原主编黎继德认为在看到武训办学的银两被盗时有些“不过瘾”,如果加唱一段更能烘托剧情、鼓舞人心。
淮剧《武训先生》体现了其艺术性,又以深刻的当代意义引发了众多思考,塑造了一个有“烟火气”的武训,这是地方戏曲都市化的一次重要实践。正如编剧罗怀臻老师所说——“这部剧让信仰成为了一种生活。”下一步,淮剧《武训先生》将吸取专家提出的意见建议,组织加工修改提高,力求精益求精。(石依诺)
[责编:刘冰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