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群舞演员的“存在感”
——在芭蕾舞剧《哈姆雷特》专家研讨会上的发言
中国歌剧舞剧院编导孔德辛:
芭蕾舞剧《哈姆雷特》的动作语言与东方人的逻辑思维不同,绝非出自“中国式审美”。此外,全剧舞台基调偏暗,灯光和舞美缺乏“贵族”感,在舞美上留给演员发挥的空间很小——整个舞台太“拢”,灯光又缺乏自身语言。这一点让我看起来有点“不过瘾”。
其次是服装,全剧中除了乔特德路最后出场的长裙看起来有些质感外,其他的服装设计还有待商榷,尤其是白色长裙,很多演员穿完连腰身都看不见,没有完全把芭蕾舞演员的好身段展示出来,而且衣服很垂,让人感觉有些“笨重”,芭蕾应该给人轻盈、干净的感觉。
我很比较喜欢哈姆雷特与奥菲利亚的双人舞,编排精巧、演绎极致,但母子双人舞的动作语言就不够准确,可能源于东西方文化及思维差异,这段舞蹈给人一种情侣的感觉,在母子关系的表达上还是应该清晰、明确一些,因为中国人讲究伦理道德、长幼尊卑。
在哈姆雷特、乔特德路、奥菲利亚与大臣争斗这场戏中,肢体语言略显单薄,只是用胳膊在推来推去来营造场面的混乱,但是由于没有一个整体调度,这里显得有些“脏”,其实完全可以用体双人舞、三人舞、四人舞等来表达。
群舞的编排也略显薄弱,群舞演员完全没有“存在感”,全剧就突出几位主要演员。经典芭蕾舞曲目《天鹅湖》中除了经典的双人舞桥段外,还有四小天鹅、天鹅海洋等优秀的群舞桥段,并成为了流传千古的经典。但是在这部剧中却没有体现出上海芭蕾舞团群舞演员的力量,只有主要演员的风采,这会让主要演员的力量看起来单薄,芭蕾舞剧还是要体现整体力量,建议加大群舞的分量和设计,体现群舞演员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