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水墨 “画”出人性
——访青年艺术家袁江洪
“城市水墨”是水墨语言在现代化语境中的延展,而人物是城市水墨中“难啃的骨头”,因为人物塑造不仅需要严格的科班训练,具体的形象能承载的创造意念也确实有限。所以画界前辈纷纷占领花鸟、山水的鳌头,把这块“难啃的骨头”留给了后人。
“80后”袁江洪就一直在“啃”这块难啃的骨头,他关注民生,试图通过绘画语言形式剖析人性,借由现实题材表达观念和隐喻。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写”出水墨、“画”出人性。
袁江洪作品《车窗》
把握一个“写”字——袁江洪认为人物形象在画面上的意义首先是形式的。“现代语境下的写意人物画做好不易,”袁江洪强迫自己在创作时除“观念性”外,要有形式上的出新与内涵的深化。“笔墨媒材的传统虽无法回避,但宣纸上尽精微的塑造需要匠心独运。”在袁江洪看来,中国画系统的表现主要依托情感和“文化”,而各种意向中的精神性才是首要考量。“这就像写文章一样。”袁江洪打趣道,很多时候自己的水墨画是“写”出来的:在落笔时,他的精力并不在人物形体上,而是在对笔墨形象的控制上——当笔墨形象成为主导地位,线条与颜色间发生了微妙的化学反应,“写”的随机性晕染出肌理效果后,人物形象也就跃然纸上。
“从袁江洪的《车窗》《请您排队》等作品中看到,相对于一般‘现代水墨’,其绘画语言虽直率强硬,强调构成式样的对比与单纯,但用笔方正、皂白分明,整体造型趋于内敛,并不刻意批判。”河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席卫权评价袁江洪“新锐中包涵着一丝难得的‘老成’”,尤其赞赏其画作中呈现的人文关怀,凸显了时代转型背景下的社会景观,“足见这位年轻画者的敏锐洞察力和驾驭时代主题的独到表现力。”
把握一个“画”字——与一般画者急功重“技”不同,袁江洪在锤炼造型语言的同时,更愿意去体验生活中深层的感触,去观察平淡景观掩盖下动人的质觉,这种专注的“思考力”对艺术工作而言不可或缺。袁江洪的画作属于“城市水墨”,走“新现实主义”风格,刻画深入、富于张力。“我主要聚焦生活百态,喜欢近景构图。”袁江洪在构图时总是别出心裁地选取奇巧视角,希望能由此引人深思。
业界评价他“创作虽偏向现代,但画面却少有‘炫技’,观时常让人眼前一亮。”袁江洪的《拥挤的电梯》就是这样一幅作品,展开画轴,一种熟悉的亲切感扑面而来——他以电梯为载体完成了一个巨幅城市浮世绘,崭新的电梯上,蝼蚁似的城市人传递出城市生活的压抑,让人产生难以平息的复杂。这种象外之象、无象之象,乃是孕育于袁江洪心灵中的感悟,是意象的艺术外化,更是现代都市的独特气象。
袁江洪作品《拥挤的电梯》
当艺术创造的情绪高于形式,往往也意味着作者的功力晕染于笔墨之外。在袁江洪漫长却勤奋的从艺生涯中,他不仅通过努力锤炼落笔泼染的艺术技巧,更通过读书思考来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他的画用墨不吝,却惜色如金,他为数众多的人物画中,凝聚着他对这片热土的真挚依恋。
2016年,袁江洪作品《东京梦华图》获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2017年获滚动资助。回首创作的一年,袁江洪感恩遇到这样的平台,不仅提升了其艺术创作的视野,更坚定了其继续创作的决心。“基金的资助为我打开了一扇大门,而我幸运地站在了时代的门槛上。”
与袁江洪交流时,能感到他身上那种“内在的厚道”,但同时又不乏灵动,经历过一些事情的他总是带着朴素的微笑,他坚信对艺术的执着和对生命的感念应保持一致,他以苦心和求索对待艺术,以感恩和真善对待生活。
“我目前还在艺术道路的潜行阶段。”谈到未来,袁江洪笑着说自己在艺术道路上需要提高的还有很多,“我希望在今后的岁月中锤炼出坚韧的态度,‘写’出更多直抵心灵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