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技道同修,追寻书法之梦

技道同修,追寻书法之梦

2018-09-25 12:46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技道同修,追寻书法之梦

  ——访青年艺术家朱志刚

  朱志刚自幼酷爱书法,进入高校专修书法丹青,在上学期间坚持每日临帖。后因家庭原因,他进入媒体行业,成为了一名记者。但每到夜深人静时,没能成为专业的书法创作者,这个遗憾总会涌上心头,让他感到莫名惆怅。

  2007年,朱志刚决定重拾毛笔,此后他把自己的业余时间全都给了书法。从重拾毛笔的那天起,在同事朋友们推杯换盏、热闹非凡的时候,朱志刚却选择陋室孤灯、独自一人、执毫摩帖。为提高自己的学习方法,他参加书法培训班、遍访名师。潜心研究古代名家墨宝碑帖并终有所悟:墨守成规不如推陈出新、强求躁进不如顺其自然,书法的最高境界即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技道同修,追寻书法之梦

  朱志刚近照

  就这样,怀着对书法艺术的执着梦想,朱志刚不断研习粗放开阔的魏碑和严谨整饬的晋唐楷书两大系统,并从中寻觅到了符合自身性情的契合点。他的魏碑作品宽博雄放、意态飞扬,兼具行书的灵动,用笔方而不刻,折而有神,婀娜多姿,朱志刚在精致纯美的一点一画中静静地舒展着自己的思想与性情,字里行间充盈着闲适与轻松的气息,创意点缀更见其匠心独运,让观者如沐春风,不觉自醉。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成功绝非朝夕之功,而是日积月累的结果。朱志刚的书法作品先后获得各种大奖,并荣获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佳作奖,而其用魏碑楷书创作的《洗兵马》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

  古语云:“治大国若烹小鲜”,虽然书法创作不能与治国相论,但朱志刚把书法创作比作是烹制美食。日积月累的学习和临帖就好似做菜的材料,个人的学养、才情、志趣等则是调味品。不学古人,不坚持临帖,书法作品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只知临帖,没有鉴别能力,不能融入时代的人文精神和个人的情感,作品就变成低劣的复制品。因此,同样一道菜,不同的人做出来的味道迥然不同,写一幅同样内容的作品,不同书者写出来的面貌也千差万别,“味道”也就各有厚薄、浓淡、深浅。菜好不好吃,食客一尝便知,而作品如何,观者自知。在创作时,朱志刚尽量调动自己的平日所学所思,力争打造自己满意的作品,他坚持认为,作品只有先打动自己才能打动别人。

  多年来,朱志刚一直坚持走自己的路,不跟时风。他认为:“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必须要有法度,同时也需有自己独特的风格面貌,即得有自己的味道。”在加强技法锻炼的同时,朱志刚对经典的解读和对理论的研习也颇用了一番功夫。对启功先生“透过刀锋看笔锋”,提倡魏碑的自然书写性、对南艺徐利明教授提出的“刻铸铭文笔墨化、民间书法文人化”等等理念进行了认真思考。最后总结为:中国书法是在中国文化特有的审美范畴类的一种抽象的辩证艺术,以情思为纲,技法为形,技为本亦为辅,可用而不可炫,情可狂而不可戾,可伤而不可泄。若无文学之涵养,终难得书法之意趣。

  为创作《洗兵马》,朱志刚进行了精心准备,最终选择了用其擅长的魏碑书写,力求将魏碑楷书的正大气象与杜甫《洗马兵》的精神气质完美统一。朱志刚介绍,“我想以精美的魏碑楷书呈现诗人那热切关怀国家命运,充满乐观信念的感情的作品,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最终,获得2018年度青年艺术创作人才(美术类)滚动资助。

技道同修,追寻书法之梦

  书法《洗兵马》,尺寸:68cm×180cm,资助年份:2017年

  “我很幸运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之所以选择杜甫的《洗马兵》作为创作内容,朱志刚希望通过这首诗唤起大家对和平生活的珍惜,“让我可以没有顾忌地投入到自己的世界中,可以结识众多良师益友,倾听他们充满才情的见解和感悟。每一点的进步,他们都不吝赞美和鼓励,让我得以享受加倍的喜悦,每一点的不足,他们都诚恳地指出,让我及时加以改进。”

  “得到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是对我艺术创作的重大肯定和激励,也更加坚定了我书法学习和创作热情,有了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我能更多更好地投入时间和精力,创作自己满意的书法作品。”对于获得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朱志刚满怀感激,“我真切地感受到国家对书法人才的重视,正是国家的倾心培养,才有我们不断的进步。我的内心充满了感激,能生活在这个时代是多么幸运和幸福。今后,我要传承和发扬传统书法艺术,创作出更多有思想、有高度的书法作品,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为青年书家,朱志刚认为,要技道同修,同时也要“欲高书格,先高人格”,要书中有“文”,书中有“道”,书中有“人”,书中有“德”。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面,长期浸淫于古代碑林及书法经典中,不断地从古人那里汲取营养,放大古人,缩小自己,通过日益磨砺和积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超越前行,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笔墨语言。

  在40余年的岁月长河里,朱志刚始终怀着一颗对书法的憧憬之心,虽然曾迷失过,所幸他又找回了梦想。如今,已在书法道路上有所收获的朱志刚,仍在继续追寻书法之梦。(光明网记者 崔益明)

[ 位置: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国家艺术基金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纪录片《曹俊》:华彩绽放 丹青无际

  • 刘上生:曹雪芹的“隐秀”之笔——品味《会芳园赞》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