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设计应符合人物形象
——在舞剧《杜甫》“二改”专家研讨会上的发言
马啸(中央民族大学舞蹈教研室主任)
看了两次舞剧《杜甫》,开了两次研讨会,对我个人来说,这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而对创作团队来说,这更是一个举步维艰的过程,专家团队的意见要不要听,怎么听,怎么改,改多少,都需要考量,这非常不容易。所以我没有太多的意见给主创,更多的则是感动。
通过观看现场演出,从舞美、多媒体、灯光、服装细节、造型等都给我视觉上极大的满足,而兵车行、丽人行、农乐行等舞段都是我非常喜欢的舞蹈,艺术感极强。
有一个令我困惑是,有一些片段,比如“三别”,在剧场观看的时候冲击力反而不及看视频来得震撼,我觉得这或许是视频中采用了特写处理以及舞台干扰少的缘故。
因为我是舞蹈教学的,我更关注演员的形象,对于“权”这个人物的舞蹈设计,我觉得可以再考量一下,让他的形象和人物形象更统一。现在他的很多舞段在技术处理上,如翻、衔接,都非常漂亮,但是在剧情里“权”毕竟是一个反面的形象,是对上阿谀、对下打压的角色。应该在动作设计上稍微再个性化一些,将他的人物特征突出出来。正如我们在舞蹈中表现正面形象,一般都让他的舞蹈完整、优美、有冲击力,而反面人物则完全不同。
此前,因为我好多学生毕业后到重庆工作,发现在重庆从事舞蹈教学存在不小的难度,因为当地群众对舞蹈的关注度不够,招生、推广都面临不少困难。所以,我觉得可以将舞剧《杜甫》打造成重庆的一个文化名片,多做社会传播,打造品牌,培养观众,最终形成真正的艺术传播。(光明网记者 崔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