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将《山西印象》打造成民族器乐优秀作品
——在民族管弦乐《山西印象》专家研讨会上的发言
吴玉霞(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一级演奏员):
《山西印象》是一部地域性风格浓郁,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的作品。它以民间素材为基础,以艺术拓展和民族管弦乐概念为指导,曲调通俗易懂易记。在业内引起了对作品的审美、追求以及思路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可以说,《山西印象》在调动民族器乐音韵特性和民族乐队整体形象来说,起到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民族器乐表演艺术研究人员和演奏者,我想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首先,在第一乐章刚刚开始的时候,我能特别明显地感觉到唢呐不够,给人感觉没有气势。因而不论是群体性还是装饰性讲,都要求演奏者对整个作品有一个全瞻性地把握。
其次,我建议把第二章节和第三章节互换一下,我想这个作品是想把民歌演唱融入到民族管弦乐队当中,但是来得有些牵强,缺少一些铺垫。二三章节互换,第一章结束马上紧跟《小青马》做过渡处理,这样再加入民歌演唱的部分就不会那么突兀了。甚至我建议可以将《小青马》的部分再多做些拓展,效果可能会更好。
第三,《乱弹琴声》是整个作品非常精彩的一个部分,演奏家深刻地理解了作曲的意图,并完美地演绎了出来。同时,乐器的选择和使用,将山西的地域特性恰到好处地呈现出来,这种音韵和润腔非常到位。
第四,第六段《绣楼相思》这部分旋律和伴奏的音形给人唯美之感,但在后段观众的审美期待提升之时,缺乏一些支撑,建议此处可以使用一些民间常用的手法把音调提上去,增强满足感。第七段《走西口》希望能多一点厚实且多变的音色。
第五,结尾部分让我们感受到了打击乐语汇的丰满度和丰富性,但作为整个作品的大结局,我觉得可以再多一点张力,甚至可以打破我们传统打击节奏,这样整个作品就张扬起来了。
最后,我同意其他老师的意见,对标题进行修改。这是一个纯朴、实在的民族管弦乐作品,我更希望它的标题能将山西元素和文学内涵相结合。另外,好作品最终是要走向世界的,所以需要我们从小我的框架里跳出来,目标是要将其打造成属于整个民族艺术界的优秀作品。
(光明网记者刘冰雅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