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山西印象》中寻找晋风遗韵
——在民族管弦乐《山西印象》专家研讨会上的发言
李丹丹(中央歌剧院一级演员):
从山西的音乐上我们可以感受到山西人的“猛烈”,同时又兼具了山西人的“低调”。
我在听《乱弹琴声》时不禁落泪。其实每个人都在寻找——寻找自己的灵魂、灵感,寻找山西风韵。而《山西印象》的主创却在乐曲中找到了民间精髓,这对于一个青年作曲家而言十分难能可贵。
乐曲呈现完整,但是演出的“晚会”感过于浓重,如果将民歌放到《小青马》之后会更好。此外,演员鲜衣怒马,身上的乡土气太淡,女孩子的装束也过于晚会化——田间地头走出来的姑娘怎么能穿着桃红色的衣服、梳着高高的辫子,与人物角色不相符。演员的位置安排也有问题——男演员不应出现在唱歌前,建议设计成“先闻其声、再见其人”,把这一段变成从地里面冒出来的歌声。在这样一部充满地方特点的民乐中,演员的服装应该再接地气一些。
我特别喜欢《乱弹琴声》,音乐听起来敞亮、随性,就像很好地表现出了山西人性格里豪放的一面。我特别赞同用西洋乐器的这个格,打格打得特别好,把民间的东西往里面装,装得非常干净、利索。
我在乐曲中听到了大贝斯、竖琴、大提琴,洋乐乐队本来跟民乐的音准是对不上的,会让音响听起来乱七八糟。但是这几个大贝斯、竖琴、大提琴却让人觉得很和谐,因为把音准“标”住了。由此可以看出,加入几个西洋乐器来固定音准并不是坏事。
观众买票看演出,主要是追求听觉上的享受。《山西印象》中的唢呐演奏控制很好、韵律把握得也十分得当,其呼吸掌握能力让人惊艳。建议给唢呐添加一段单独演奏,因为唢呐在这里的“存在感”太弱。还有打击乐也十分震撼,这是流行乐队中的架子鼓所无法实现的效果。
听过《山西印象》,我想为民族器乐喝彩。几个领奏的乐手就是“国宝”——他们代表了中国水平、中国风貌与中国当代的文化自信。
(光明网记者石依诺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