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开放的民族音乐,源自新时代的继承与创新

开放的民族音乐,源自新时代的继承与创新

2018-09-28 10:01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宋沅君

  人说山西好风光,居山之西,居河之东,人杰地灵。从山西这块“文化高地”上走来的民族管弦乐《山西印象》,浓缩了作曲家王丹红对山西文化“浓烈、深情、唯美、厚重”的所有感知。2015年,山西省歌舞剧院民族乐团得到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开始创作一部讲述山西故事的民族管弦乐作品。2016年7月23日《山西印象》首演,有观众称,这一定是一部传世之作。从那时起到现在,《山西印象》已经演出了100余场,每一次观看都是超出期待值的体验,并能不断颠覆之前的聆听印象。

  如果说南方小调是委曲婉转、慢诉衷肠的旖旎之情,北方大曲则是热烈奔放、驰骋而来的原始情感,在美学范式上并无高低之分,而有品类之别。从塞北到河东,从山野田间到河津渡口,山西的表里山河,从曲子里奔涌着流淌出来,音乐会现场既“疯”且“燃”。过去人们觉得民族音乐“土”“陈旧”等旧有的审美观念,变成了“原来民乐可以这么美,这么炫”的感叹。中国民族管弦乐走过60多年的历程,今天的民乐素质,已经到了拿出来让人大吃一惊、颠覆观念的时刻。

  2018年7月5日,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滚动资助项目民族管弦乐《山西印象》专家研讨会在中国科技会堂召开。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这个作品应该成为中国民族管弦乐团创作演出的一个标杆。为了让它“立得上专家的案头”,也可以“放在百姓的家里”,在现在“接地气”“传得开”的基础上,还要“留得住”,才能真正成为经典之作。对这部作品争议的焦点,则集中在如何更好地融合中外创作技法、在继承和创新中开拓民族音乐的个性。

  继承与创新,是个老话题,在传统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它与坚守传统还是借鉴西方的问题一而二、二而一,紧密纠缠在一起。在民族音乐界,人们对于继承与创新这一问题的误读十分严重,概念现实混乱一团。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传统,什么又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并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统一的认知。比如,从研讨会上某位专家的发言就可以看出,年轻一代民乐人与老一代民乐人,对于民乐传统继承与创新的看法存在一定的差异,从什么程度上去继承、在哪个范围内去创新,都有不一致的看法和做法。甚而,在内容主旨上,老一代观众和年轻观众,对同一个传统意象比如“走西口”的内涵理解和情感趋向,也有很大差异。这涉及到不同时代人们对历史的体验、对传统的评价和对文化的把握,都是不同的,由客观存在的差异性所导致。

  “可法古而绝不泥古;知古而适于时方能创新。”山西省歌舞剧院民族乐团秉承这一创作原则,让《山西印象》呈现出浓郁的山西风情和地域民族风格,大大满足并勾连起观众对山西这片土地灿烂而繁花似锦的想象。同时,对山西民族文化中“走西口”的历史精神,晋地先贤们的历史故事,以及“相思”“乡愁”“黄河”“生存”“死亡”等各种意象的内涵,进行了非常艺术性的表现和现代性的拓展,以一个新的山西形象,让观众产生似曾相识、又与以往并不完全相同的陌生感、惊喜感。听罢此曲,每一个观众心中都已铭刻属于自己的“山西印象”。

  令有些专家纠结的是,这部作品应该叫“民族交响乐”还是“民族管弦乐组曲”?每部分应称“乐章”还是“段”?这也反映了对于中西结合创作手法的一种犹疑态度。无论从机构产生、乐团编制还是乐曲创作来看,中国民族管弦乐团都是中西结合的产物,是中国民族音乐走向系统化、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演奏形式,它对西方交响乐团的学习借鉴不言而喻。面对越来越多成功的中西结合的民族音乐作品,一些专家担心,在借鉴西方、中西结合的过程中,作曲家们过于西化而偏离、背弃了民族传统。因而他们总是强调,民族管弦乐应该尽量体现出中国民族艺术的一些特点,用中国技法体现中国韵味,塑造中国风格、中国意境。

  然而使用何种技法、怎么平衡创作元素,在具体的作品中仍需根据内容和艺术表现的需要来决定。“黄河滔滔东流向,悲歌曲曲慨当慷。岁岁天涯守望,声声荡气回肠。”《山西印象》令人泪流满面的魂归故里之思,是一种超越地域、跨越国界的情感表达。它渗透着年轻一代作曲家在这个时代中的自身经历和独特感悟,又体现着他们对民族的、传统的和世界的文化的认知和把握,是将传统文化、中西技法、当代审美融会贯通的实验之作。而在作曲家王丹红后来的作品中,她将这种融合处理得更加炉火纯青。

  艺术无国界,越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山西印象》的表现力与震撼力,传递出了民族音乐、传统文化、中国精神应有的那份从容与自信。它的成功,源于艺术本身的不可重复性,即个性与独特性。在民族音乐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创新的的路子不止一条,创作者必须对自我与传统之关系进行深入审视和深刻追问,才能形成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艺术个性。坚持则有万水千山。扎根传统,作曲家们还有更多精深的功课要做。

  在谈到《西北组曲》与民族乐团的未来时,音乐家谭盾认为,在新的现实、新的形势下,民族乐团已形成新的传统,关于“民族音乐交响化”的争论已经没有意义;应该放弃对形式如何的纠缠,更多地关注作曲家在创作中的个性化选择。对于创新和借鉴西方的问题,整个民乐大环境,不妨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来对待。

  在文化的全球浪潮中,“以西为用、以东为本”或“以东为用、以西为本”都是落后的观点。科技发展将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加以联通,中西方的美学壁垒早已不攻自破。中国作曲家在创新的过程中,必须挣脱条条框框的自我约束,将国际的音乐引进来,体现传统和现代的中国。以无国界的音色,做出有传统的新音乐,这是更高境界的创新和输出。

  因此,谭盾总结,他的《西北组曲》不是把民族管弦乐交响化了,而是把交响乐民族化了。民族管弦乐团必须存在、也必然存在,它在未来的民族音乐和世界音乐中,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而前提是,它必须朝着非常个性化的方向发展,而不是简单移植西方浪漫主义交响乐的“交响化”。新一代的作曲家们,应以更多个性化的实践,创作出更多民族音乐的佳作,巩固民族管弦乐团的新传统。不妨以此,作为新时代继承与创新问题的一种解答。(宋沅君)

[责编:刘冰雅]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大梦归离》:命起殊途,大梦同归

  • 刘长宇:戏曲视角下春晚小品的角色经典化路径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