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训先生》的舞台呈现是“戏中之戏”
——在淮剧《武训先生》专家研讨会上的发言
曹林(中国戏曲学院教授):
《武训先生》再次证明了一部戏曲作品的质量及影响力与其自身剧种大小并无关系。淮剧并非大剧种,但是近年来影响力与日俱增,从前几年的《金龙与蜉蝣》到现在的《武训先生》,淮剧已经超越了地域和语言障碍,成功地完成了传统戏曲向现代化、都市化转化。
《武训先生》有很好的观众缘,雅俗共赏,颇受老百姓喜爱。整个剧目的艺术呈现像一出“戏中之戏”,罗怀臻先生在文学剧本创作时,就把武训这个人物放到社会与人性这两个大背景之中加以塑造,二度创作的各个环节,按照传统戏曲舞台美学规律进行演绎,形成一个完整的戏剧结构。演员的杰出表演才华,为这部戏“锦上添花”,让这部戏在艺术上形成了独特的淮剧角色形象。
该剧虽然成功,但美玉也难免有瑕疵。从精益求精,打造精品的高度上,我想提几点修改建议:
一、武训由于没文化不识字而被财主欺压,但他并没有把仇恨转化为对恶人的报复上,而是通过兴办义学来帮助更多民众读书明理。后来有很多伟大人物都对武训其人褒奖有嘉,给人们留下的印象,基本上是一个以一己之力,用尽全部生命来换取筹资办学的民间英雄。但这台戏并没有在剧中把武训塑造成一个高大全式的完美人物,而是强调有血有肉、情感丰富的立体形象,让观众感受到英雄人物的另一面也是活灵活现、实实在在的普通人。
武训身上所带有的人性大爱与利他主义精神,在21世纪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给我们带来“忍辱负重、一心向善、弃而不舍、执着追求”的启示。但目前结尾部分的处理有点简单了,只是交代武训在临死前看到办学的事情成功了。因此,建议在尾声处再适当做一些艺术加工,加一些“希望”,使武训的办学行为在精神层面得以升华,让《武训先生》立意更高远一些。
二、男主角的扮相不太讲究。青年武训出场时是二十岁的青年小伙儿,建议在服装设计和化妆造型上下些功夫,让演员看起来更年轻些。再就是女主角偏胖,其实也可以用服装设计的技巧改善自然体型。
三、舞美设计整体很好,符合戏曲艺术的空间美学规律。但剧中的小平台利用率不高,作用不大,建议改成圆形转台,把更多表演与转台的运动相结合。
四、既然是“新淮剧”, 就不必非得像传统京剧《三岔口》那样,演员在“大白光,亮堂堂”的舞台上,在模拟的黑暗环境中开打,本剧的创作者考虑适应当代观众,在灯光设计中强调真实环境,该黑黑该亮亮,也可以理解。但现在第五场太暗了,这一场戏几乎全程都在黑暗中进行的,观众什么都看不见。建议在灯光效果上适度调整,第五场一开始可以昏暗一些,提示观众这场戏是在黑夜当中发生的就行了,接下来可以提亮一些,既符合戏曲艺术的美学规律,也在某些程度上提升观赏质量,给观众留有想象空间。
(光明网记者石依诺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