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人物动作才能丰满人物形象
——在淮剧《武训先生》专家研讨会上的发言
温大勇(中国戏剧家协会《剧本》杂志社原主编):
我做了几十年编辑,读过也观摩过很多感人肺腑的剧本、好戏,但是在看这部《武训先生》时还是情不自禁地动了感情。这是罗怀臻的一部呕心沥血之作,剧目制作精良,主创团队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梦幻舞台。
我有两点具体的意见:武训原名叫武七,武训这个名字是后来官方给他起的,剧中主人公叫武七没什么不好;第二,第四场中出现的“镇长”一词可能是个疏漏,明清时期并没有镇长一说,国家的行政机构只设到县。
淮剧《武训先生》有些情节确实打动了我,是一部原创之作,但我总觉得有电影《武训传》抹不掉的影响。什么原因呢?或许是因为电影中弥漫的“阶级斗争”延续到了淮剧《武训先生》?我在想,张老辫与武训之间应该被设计成一种什么关系,才会摆脱阶级斗争的感觉?这是一个难题,值得考虑。
在全剧的大结局部分,台上演员较多、较乱,反而削弱了武训的形象。结尾处让他安安静静地死去,会让人印象更深刻。
武训是一个行动者,他用一生去乞讨,用非正常手段去聚钱敛财,但是整场戏只有第四场对其行动进行描写,剩下的多是心里活动展示。其实武训其人可以挖掘的内容还很多,比如他曾经跪求孩子来上学,也曾跪求举人、进士到学堂教书,但是在办谢师宴的时候自己却不上桌……现在对于武训内心的挖掘有些多了,建议稍作压缩,添加上武训的行动素材,会更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