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剧舞台上的“这一个”
——在评剧《孝庄长歌》专家研讨会上的发言
徐 涟(中国文化报高级记者、副总编辑):
这些年,清初孝庄文皇后一直是影视剧的热宠人物,以她为主角的电视连续剧也有多部。她来自科尔沁大草原,一生辅佐顺治、康熙两位皇帝,经历过政治上的大风大浪,成为中国历史上的贤皇后,特别是她的孙子康熙,对她极为尊崇,“忆自弱龄,早失怙恃,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致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有今日成立。”正因如此,孝庄皇后成为非常“有戏”的历史人物。
评剧《孝庄长歌》以短短两个小时的舞台容量,以孝庄和多尔衮的情感为主要线索,以草原定情、共挽国殇、杯酒释嫌、母子对峙等情节,勾勒出一个为江山社稷而放下个人情感、为辅佐儿孙而牺牲个人幸福的“孝庄皇后”这样一个评剧舞台人物形象。演员的表演,特别是冯玉萍的舞台造型光彩照人,“鞭尸”等情节的舞台处理也颇有亮点。但总体来看,情感挖掘还可以更加深入,情节安排上进一步理顺,使得人物形象能够更加丰满。
首先是情感挖掘不够深入。相比于电视连续剧,评剧显然不具备漫长讲故事的优势,但许多观众对孝庄的故事也熟稔于心。因此,走进剧场的观众不仅仅是要看故事和情节,更重要的是情感,是人性,是戏剧冲突如何发生,又如何展开,如何达至高潮嘎然而止,又如何高潮过后归于平静。《孝庄长歌》故事讲述比较清晰,实属难能可贵,但遗憾的是,展现更多的是情节的辅排:“草原定情”如蜻蜓点水,孝庄没有一个唱段抒发情感;第二幕“共挽国殇”,孝庄在戏剧冲突最强烈之时,居然以头晕离场,留下苏麻拿出锦袍,错失了一段最能表达情感的“二重唱”将情感推向高潮,从而给出一个让多尔衮放弃皇位的合理解释。同时,孝庄在争夺皇位这个全剧最大的矛盾冲突时,没有充分体现出复杂的情感,只凭简简单单几句话,就打动了足智多谋、骁勇善战的多尔衮,大大弱化了应有的戏剧冲突。
其次,剧中情节安排也有不尽合理之处,导致人物情感出现前后矛盾。序幕中孝庄唱出“笑对往事不枉此生”,说明她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尾声中又年年绣一件锦袍,唱出“今生再再负愧疚”。第四幕“母子对峙”中,孝庄不惜懿旨鞭尸,为的是自证清白,平息流言;尾声中却又亲口告诉康熙,锦袍是“给那个没袍子穿的人织的呀!”公然表达自己对一个已被定为罪大恶极而被鞭尸之人的深情厚意。这样的前后矛盾,让孝庄的情感走向变得模糊而混乱。
第四,戏剧冲突本应层层深入,但在第三幕“杯酒释嫌”中,仍然停留在第二幕争夺皇位的矛盾之中,所讲的道理,诸如“若篡位怎面对青史记言”“内讧覆航船”,在第二幕已经都讲过了。这样一来,矛盾冲突无法再度递进,情急之下,多尔衮提出“只要太后下嫁,宁可不要玉玺”,这一点,似乎不太可能是多尔衮提出,因为之前阿济格劝过多尔衮“荣登大宝,把她收了,也是天经地义”,显然多尔衮这一个新的提议更没有说服力。因此,除了两人私奔,没有别的办法,随之而来的孝庄则只好拿出了弯刀……多尔衮一句“认命了!”矛盾看似这样解决了,却难免有些苍白无力。更让人怀疑,孝庄情感是否具有真实性,还只是政治计谋?全剧以孝庄的情感作为主线,就显得虚伪了。
几点建议:
“鞭尸”一幕是全剧高潮,正可以多层次展现孝庄的复杂情感,应该善加利用,运用各种戏曲表现手段充分展现,一层层唱出孝庄行为的合理原因和她内心深处的真挚情感。
本剧女性视角的缺失,是一个很大的缺憾。建议梳理孝庄的爱情、母子情、族人情、家国情,加大孝庄内心情感抒发的重点唱段,塑造好评剧舞台上的“这一个”。
以上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原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