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节处理要注意“起承转合”
——在话剧《甲午祭》专家研讨会上的发言
吴彤(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创作室主任、一级编剧)
这台戏是一个能够担得起“大”和“正”的剧,从中能看出编剧对这部作品的用心,往最难的地方用力,在最吃劲的地方探索,像曾国藩的扎硬寨、打死仗。另外,剧中缔造的舞台空间,恰如其分地运用各种舞台语汇,简洁而不失现代感,有一种大厦将倾的感觉,使内容和形式完美结合,感觉特别棒。
说几个不太满意的地方。一个是台词中有比较集中的说理和说教部分,如伊藤博文和伊东佑亨分析局势的那一段,而且是用书面语的表达方式。虽然可以将这种处理方式理解为是囿于谈话内容所限,但剧中的语言还是应该尽量还原成生活化、口语化表达。
还有一个是作为观众,观赏时觉得全剧充盈着阳刚之气、浩然正气,且剧情环环紧扣,不断在“出事”。这样的安排,从悬念性和可看性来考量没有问题,但从观众角度来看,欣赏起来会比较累。建议剧中的情节在以紧张和悲怆为整体基调的情况下,应加一些阴柔、舒缓的片段。虽然这一点作者也想到了,比如十三姑的角色设计,但目前这样的舒缓部分太少,略显单薄。从观者角度来看,还是希望剧中能有“起承转合”,这样体验会更好一些。
最后想说一下结尾。我对比了录像和剧本的结尾,发现不太一样。我看戏特别注意看结尾,个人更喜欢录像的结尾,有一句话说“历史自有后人书写”。而剧本中将这个换成了另一种比较坚定的表述。个人觉得还是录像中的表达更意味深远。(光明网记者康慧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