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性是话剧作品的“魂”
——在话剧《甲午祭》专家研讨会上的发言
杨晓华(中国文化报理论评论部主编):
哲学家黑格尔说,戏剧是一个民族开化的民族生活的产物。作为戏剧表演形式之一的话剧,区别于其他剧种的特点之一是通过大量的舞台对话展现剧情、塑造人物和表达主题。我对话剧非常敬畏,话剧的思想性深刻影响着我,所以我时常会通过思想性这个维度来审视话剧作品,思想性是话剧作品的“魂”。一个话剧作品,至少会存在两个语调,一个是作品情节和情景所提供的作品叙事语调,另外一个是藏在作品背后的主创者语调。在剖析作品时,需要将这两个语调进行反复比较,并不断剥离、融合,才能对作品有更清醒的认识。
我同意前面欧阳老师说的,只有把好处讲明白了,在进行修改和完善的时候才不会把好东西拿掉。一个作品最闪光的地方,就是观众对它期待最高的地方、认为最有价值的地方。具体到这部作品而言,闪光点之一就是题目。题目选的非常好,因为它不仅仅是对一个艺术作品的命名,同时也为这部戏奠定了主基调。
我查了一下“祭”这个词,是祭祀神灵的意思。过去中国有大事就会祭奠,所以对天地山川“祭”的记录非常详细。用“祭”,包含着一个重要的精神层面追求,是一种庄严崇敬的心态。对于这部作品而言,“祭”有三层意思:一是对英烈的崇敬和追思;二是对民族耻辱的记忆和反思,这里面也有敬的存在;第三点也是最根本的一点,通过对《甲午祭》这样一个历史时代的展现,呼唤中华文化精神,呼唤民族魂。作品本着忠实历史的原则,既不美化也不丑化历史人物,以严谨而庄严的态度讲述,向这场带来巨大耻辱、同时也带来命运转折的战争献“祭”。
戏中选择将李鸿章和伊藤博文作为核心的线索,并作为基本的戏剧矛盾贯穿始终。虽然整个戏是由17场段落构成的,但实际上是写了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铁甲的交锋,面对面,炮火和肉搏战相结合的战争。另一个是口舌之争——谈判。选择这两个人物作为核心的线索是非常正确的,为戏剧冲突提供了巨大的空间。通过这两个人,我们可以看到两个民族的矛盾在这两个人身上爆发。
其一,他们都拥有最关键的职位,在战争爆发之前他们的民族声望在官场的声望是如日中天。其二,他们都是各自阵营的主心骨。其三,这两个人的决策都影响了战争的进展和结局。综上所述,选择这两个人作为矛盾冲突的点是非常正确的。
但与此同时,个人觉得在情节推动过程中,两位主人公仍有巨大的冲突描述空间。应围绕他们两人的冲突,并聚焦于这两个人物内心和相互之间的角逐,向历史的纵深开掘,这样作品才会更有冲击力。目前剧中震撼人心的力量有些弱,他们两个人都是主角,但是实际上这两个人的角逐并不均衡。一方面,这两个人在各自的政治体系当中的地位完全不均衡,另一方面这两个人的文化修养差别也很大。
另外补充一点,该剧中间有歌舞的一些声音和前面情节的一些配合,把温情与民族共存的特性都表现出来了,那一条线非常好,民族情感的伤痕和历史前进的脚步兼而有之。戏剧中矛盾冲突的选择、情景的确定我认为都是非常简练和有眼力的,所以整个戏看起来非常的清晰,当这样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时候,能充分感受到艺术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光明网记者康慧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