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创作难点,避免作品亮点熄灭、艺术走向平庸
——在话剧《甲午祭》专家研讨会上的发言
仲呈祥(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研究员原副主席):
看得出来,这部戏的创作团队经过精心琢磨,将精力集中在主要人物李鸿章形象的塑造,力求用话剧的方式从历史人物身上提取历史经验,以史为鉴,帮助今人照见过去,洞察今天,遇见未来。与此同时,这台话剧也可以说是啃了一块硬骨头,进行了一次审美创造。真正的审美创造,就是创造者自觉设计一个难点,然后用独有的艺术的智慧和审美的方式翻越这个创作难点,并将难点变为作品艺术亮点。而平庸的创造就是绕过一切难点,跳过风险。这样做安全是很安全,但与之相伴的是作品亮点熄灭,艺术走向平庸。
第二个在塑造历史人物上要反对两种现象,一个是站在过去凝固的观念上,比如简单地把李鸿章定为一个汉奸、一个不愿意吸纳新知识的人。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对于这段历史,历史学家有了新的史料发现和研究成果,但主流史学界对于这个人物的评价却一直不动,这是不对的。但也要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到另外一个极端,对这个历史人物完全否定过去评价。上述两种作法,都会妨碍我们对历史人物的客观评价。
纵观历史,我们走到今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是一个历史的必然,也是一个逻辑的过程,因为没有站起来就不会富起来,而每一个历史阶段都解决了旧矛盾,产生新矛盾,所以要完整、客观地的看历史的演进。现在回头来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前三十年和后三十年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不能相互否定的,这也就是说,不能用今天否定昨天。所以这个戏的主题也是价值就在于反省明清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因此以后改的时候,也要把力集中精在思想价值方面。
另外,建议在李鸿章的形象上下工夫。我非常赞成欧阳逸冰老师说这个戏的主题是“中国至今日觉醒,觉醒至今日始”,这句话是这台戏的主题(当然这话由李鸿章说出来是否妥贴应再斟酌),但无疑,这是该戏想要表达的思想。该剧站在时代高度,以一种博大的胸怀,用唯物史观的态度客观全面的表现那段历史,是要有勇气、有胆识的。所以说在这个问题上有些台词,除了台词本身需要审慎,同时也要注意是在什么情况下由谁来说。目前剧中是李鸿章反复说了三次,这容易给人一种这个结论是李鸿章得出来的印象。黑格尔在《美学》中描述了理想的人物性格,主张理想性格必须具备丰富性、明确性、坚定性。用这三条去看,剧中的李鸿章应表现的更加有血有肉,这是一个难点。
再一个是整体太满,没有“留白”。整台戏景和人都太满了些,作为一部高品质的思辨性的话剧,缺乏空灵感,太实了。(光明网记者康慧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