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浪漫主义与诗人徐志摩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浪漫主义与诗人徐志摩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8-10-11 14:3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李姝昱

  今天,“浪漫主义”是个比较常用的词,在许多语境和场合都能见到。人物、作品、事件等,都可以和“浪漫主义”挂钩。例如,李白被誉为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诗经》被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作品;2014年上映的《救火英雄》,被评价为“一部略带浪漫主义的灾难动作片”;今年8月,北京市教委公布新高考改革方案,引发了一场关于“浪漫主义式改革”的探讨;近期热传又将翻拍的《还珠格格》,成了藏着“江湖儿女”的浪漫主义,等等。

浪漫主义与诗人徐志摩

布面油画《查理四世一家》,由西班牙著名画家戈雅创作于1801年。

  尽管随处可见,但“浪漫主义”究竟指代什么、有何缘起,似乎鲜有人较真。“浪漫主义”一词,来源于西方。“浪漫”,最初指古老的传奇小说,里面写满了古堡、魔术师和精灵鬼怪,其义往往和幻想、不真实、过分等密切相关,被当作贬义词使用。18世纪末19世纪初,随着浪漫主义运动在欧洲兴起,“浪漫”成为一种崭新的审美理想、审美原则,代替了庄重含蓄、高雅正统的古典精神。

  古典美学,把理性知识作为最高价值取向,把是否符合道德作为评判艺术的重要标准。正如柏拉图所言,“追求美妙的歌唱和缪斯的人,应该追求的不是快感,而是正确”。他相信,一旦掌握了宇宙世界的本质,人就能解决一切问题。亚里士多德说过,“人的特殊功能是根据理性原则而具有理性的生活”。在他看来,有理性的生活才是人真正应该过的生活。

  浪漫主义正好相反,注重情感表达,强调主观和灵感。它的兴起和发展,深受法国大革命“自由、平等、博爱”思想,以及德国古典哲学、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不列颠百科全书》记载道,在历史上,浪漫主义立场是对18世纪古典主义的朴素、客观和平静的一种自觉反抗。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概况说,“浪漫主义运动的特征总的说来是用审美的标准代替功利的标准”。

  在文学、美术、音乐等各个领域,浪漫主义带来了一种新的气象。例如,卢梭的书信体小说《新爱洛绮丝》,开浪漫主义文学之先河。雪莱、卢梭、拜伦、雨果、歌德等,也发表了大量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浪漫主义画派,以戈雅的《查理四世一家》、籍里柯的《梅杜萨之筏》、德拉克罗瓦的《自由引导人民》等为代表作。浪漫主义音乐,则以舒伯特、门德尔松、肖邦、柴科夫斯基、李斯特、瓦格纳等为代表人物,出现了《小夜曲》《蓝色多瑙河》《幻想交响曲》等一些经典作品。浪漫主义戏剧,亦取得了巨大成就。

浪漫主义与诗人徐志摩

布面油画《歌德在坎伯尼亚》。歌德(1749—1832),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学家。

  通过分析相关作品和言论,我们可以发现,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艺创作方法和思潮,表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一、多情善感,悲天悯人:

  浪漫主义美学认为,仅有理智的人是不健全的。只有保持情深意长、完满自足的内心,以强烈的情感为推动力,人类才能揭开大千世界的奥秘。情感,被赋予了重要价值和崇高地位。

  二、热爱自然,向往自由:

  自然与自由,是浪漫主义美学的两个重要概念。气象万千、生生不息的大自然,让人心旷神怡。自由,被浪漫主义者视为美好生活的先决条件,以及构成独立存在、完整人格的必需。

  三、率真任性,追求极端:

  英国杰出诗人济慈有句名言,“美即真,真即美”。浪漫主义者往往童心未泯、率真任性,推崇真情真理。他们的极端,其实源自对单纯信仰的执着,就像苏格拉底甘愿为理想赴死一样。

  四、想象丰富,膜拜完美:

  因不满足于日常生活、科学世界的空洞、反复、冷静和有限,浪漫主义者通过想象创造了一个丰满、变化、冲动和无限的世界。他们大胆想象和超越,力图告别人性的弱点,走向完美的神性。

浪漫主义与诗人徐志摩

1924年,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右一)担任翻译。

  20世纪初,浪漫主义传入我国,深深影响了一大批文人艺术家。其中,诗人徐志摩便是最典型的一位。雪莱、济慈、拜伦、华兹华斯、雨果、卢梭等一大批浪漫主义作家的作品,引起了他浓厚的阅读和研究兴趣。在欧洲读书、游历期间,他还见到了仰慕已久的罗素、哈代、威尔斯、萧伯纳、曼斯菲尔德、傅来义等一些文学前辈、艺术大家,在交流中受益匪浅。徐志摩的浪漫主义美学情怀,日渐浓厚。一首《再别康桥》,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

  徐志摩是个信仰感情的人,在年仅三十四岁的生命中,对爱人、亲友、大众极尽热爱、同情和优容。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中,他曾坦言,“我这一生的周折,大都寻得出感情的线索”。他甘冒世之不韪,在茫茫人海中寻访唯一的灵魂伴侣;他没有对“证婚词事件”心存芥蒂,而是依然把梁启超当作良师益友,在其病重时日日探望,在其去世后策划纪念专号;他帮助何家槐、丁玲向各大报刊、出版社荐稿,为朋友之事不辞劳苦;他一生信仰佛教,与萍水相逢的乞丐席地喝酒,并向其馈赠衣食,同挑粪夫促膝长谈、嘘寒问暖。他向往“在霜浓月淡的冬夜,独自写几行从性灵暖处来的诗句”,将诗人自比为痴鸟和夜莺,倾尽一生为星月的光辉、人类的希望而歌唱。

  徐志摩视自然为一本绝妙的奇书和一位博大无私的母亲,一生游历各地,痴恋祖国的名胜、异国的康桥。他曾在杭州西湖远眺波光堤影、寻访三潭映月,在北戴河欣赏紫荆藤萝、聆听白涛拍岸;曾在翡冷翠山中体会“明星与流萤的交唤,花香与山色的温存”,在康桥“闲步,听鸟语,盼朝阳,寻泥土里渐渐苏醒的花草,体会最微细最神妙的春信”;他偏爱山居生活,把“作客山中的妙处”写得耐人寻味。他把自由看作人类最大的幸福与权力,自比为“一只没笼头的野马”,一生都想摆脱沉重的皮囊,“凌空去看一个明白”。在《鲤跳》一诗中,他表示“我愿意做一尾鱼,一支草,在风光里长,在风光里睡”。在《自剖》一文中,他坦言“我爱动,爱看动的事物,爱活泼的人”。

浪漫主义与诗人徐志摩

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于2000年首播,演员黄磊饰徐志摩。

  徐志摩一生,“爱真理,爱真实,爱勇敢,爱坦白,爱一切忠实的思想”。执编《晨报副刊》期间,他竭力将其办成“说真话”的阵地;他推崇契诃夫的小说,喜欢他笔下平凡、亲切、真实的生活。他认为,诗是极高尚纯粹的东西,诗人应该像小孩子一样天真烂漫,保持月光一般清洁、花朵一般美丽、星夜一般安静的内心。他觉得,“有了窍,灵性才能外现,有了窍,才能看,才能听,才能呼吸,才能闻香臭辨味道”,曾经冒雨独立桥头许久,只为等待那一道可能会出现的彩虹。在他看来,爱就要心心相印、誓同生死,这才是爱的功德圆满;那种淡而无味的爱,则是不纯粹、有漏洞的。他坚信,人生虽是与苦俱来,但我们不该诅咒苦痛,而“应在苦痛中学习,修养,觉悟,在苦痛中发现我们内蕴的宝藏,在苦痛中领会人生的真际”。

  徐志摩的作品,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如他所言,“我是一只不羁的野驹,我往往纵容想象的猖狂,诡辩人生的现实”。他认为,文学修养的起点,是保持活泼的态度,像一棵临风沐雨、活力四射的树一样生活,创造枝繁叶茂、丰满美好的作品。在《海滩上种花》一文中,他歌颂了一个往海砂里浇水种花,想象它会生根发芽的小孩,讽喻了失去想象、按图索骥的现代人。他坚信,只要我们愿意努力,自觉培养审美的敏感,便可将苍白的生活变成美好的寓言。“美是人生最可珍的产业,是进入天堂的秘匙”,徐志摩一生膜拜完美,以审美态度观照芸芸众生、解悟万千世相,为自己开拓了一片广大的精神空间。无论是临风的柳丝、稻田的阳光,还是试新声的画眉、树荫下散步的行人,美的事物一旦出现,在他眼里便可入诗。

  作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散文家,徐志摩一生著述颇丰、贡献卓著。然而,提起他的人生,尤其是感情经历,许多人表示异议,认为他言行放荡、自私败德。他本人,似乎并不理会这些外在评价,而是一如既往,不负我心地活着。他真正在意的,也许只有一个人生存于世的内在感受。那么,究竟什么才是幸福生活的概念,什么才是人真正应该过的生活?苏格拉底认为,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只能求诸自我,于是他总能因为需求最少,而非拥有最多而感到富有。对于亚里士多德来说,幸福生活意味着结合了所有的美德、好的运气以及欣赏它的哲学智慧。人生问题,也一直是中国传统哲学关注的焦点。无论是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还是道家的“适性逍遥”“贵己重生”,均是在探讨生命意义、人格理想,且都能自圆其说,具有一定启发性。但正如西班牙著名哲学家、美学家桑塔亚纳提出的,“人类不可能找到绝对真理,因为它是超越于每个人具体的思维的;它与活着不相容,因为它排除了所有个别的情境、机构、利益乃至探索的日期:绝对真理之所以不可能被发现,正因为它根本不构成一种视角”。从这个意义上说,徐志摩的浪漫主义美学情怀,也许正是他意念中幸福的根源之一。(李姝昱)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饶晓志:坚守创作本心,在商业与艺术间寻光

  • 从“有限”到“无限”,演技综艺的生态进化论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