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罗立桂
近二十年来,中国网络文学蓬勃发展,出现了作品丰富、写手众多的繁盛局面。不少作品,由于高点击率和人气,而形成了影响力巨大的IP,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开发为游戏、动漫等。多媒体互动,跨媒介叙事,线上线下全面发力,网络文学对广大受众,尤其是年轻受众的文化认同和审美趣味,产生了重要影响。
但是,网络文学在发展的同时,也客观存在着粗制滥造、缺乏担当等一些问题。如今,“抓好网络文艺创作生产,加强正面引导力度”,已经成为全国文艺界的共识。网络写作,需要从传统文学写作中汲取营养,从自由自在的“原始生长”期,努力向主流化、精品化阶段迈进。
首先,要提升担当精神。古代的读书人,把写作看成经天纬地的“不朽盛事”。文章,通常追求价值功能,而不只是为了娱乐消遣。今天的网络空间,似乎为写作者提供了一个狂欢场所。网络写作的最初目的是自由宣泄感情,作者更看重写作过程中的惬意与畅神。换言之,网络文学卸落了功利主义的重担,回归到自由抒情、悦心快意的游戏写作本质。文学的价值功能,变为自娱和娱人。
随着网络文学的商业化和大IP的形成,写作者可能更关注的是,如何去赚取读者眼球,求得高点击率,获得电影、电视、游戏从业者的青睐。不少煽情、恶搞类的作品,尽情地表现世俗性和平民化,演绎媚俗和滥情,而无意承担对社会问题和生命价值的思考。要在当前的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对人民的精神生活产生正面影响,网络文学就不能一味沉溺于虚拟文字游戏,只顾个人感受和市场效益,对人的环境与自然的环境提不起兴趣,漠视社会责任。
网络文学应主动担当。写作时,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题材,反映老百姓的生活境遇和真实心声。通过深入挖掘精神内涵,每个写作环节的审美转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在作品中,强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重要责任。阿里文学CEO黎直前提出,一部好IP的标准要符合正能量、好的世界观和喜闻乐见。这正是对网络文学主流化和文化价值最大化的期待。
其次,要强化经典意识。传统文学写作,习惯精雕细琢。曹雪芹对《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精神,值得钦佩。司马迁所言的“藏之名山,传之其人”,就是对作品经典性、永恒性的追求。传统写作中,手稿具有非凡意义,反映了对原初写作状态的重视,代表着作家的个性特征。
文字输入快捷流畅,大块文字随意组合,句子可以随意扩张。网络文学的数字化,使得修改、复制、发表变得十分便捷。闪烁在电脑屏幕上的文字,如同漂在水上,具有永远的可修改性。文字一旦删除或改变,就好像根本没有存在过一样。网络写作追求快速生产,一般不会仔细推敲,而是匆匆写完就贴出。作品从框架到细节,不易完美。有鉴于此,网络写作需要借鉴传统写作中的经典意识,重建作者的权威性和个体风格,有意识地克制游戏心态,尽量让自己慢下来、静下来,在每个环节都精益求精。
另外,要尊崇独创性原则。鲁迅说:“依傍和模仿,决不能产生真艺术”。在传统观念中,文学写作是一种灌注个性精神的创造性劳动,贵在独创性,排斥重复性。而网上资料的丰富性、搜索的便捷性和网络传播的开放性、快速性,使得网络写作表现出互文性特征。网络写手,容易受到流行模式的影响,套用现成模式,例如穿越、玄幻、言情、架空、都市等类型,进行类型化写作。
互文性特征和类型化写作,明显减弱了作者关心现实的热情,使得写作变成文本转换和鹦鹉学舌般的模仿。大量的模仿和戏拟之作,颠覆了传统写作对作品独创性和作家个性化的重视。网络作家,应当树立追求独创性的理想,开掘自身的独特体验,重视精神世界在文学中的表达。通过独创性写作,从同质化、类型化的网络文学流行趋势和套路中,突围出来。
最后,要涵养诗性精神。传统文学的艺术形象是间接的,隐藏在语言符号中,必须通过读者的联想、想象,才能在头脑里出现。语言艺术的诗性魅力,正是通过对间接的、想象的语言形象的经验还原、想象填充和韵味品咂,而得以实现的。网络文学写作,除了通过文字,还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包括动画、图像、声音等载体。多媒体表达的直观性和便捷性,使得网络写作,不再追求“寄意于言外”的韵味,以及空灵幽远的诗意境界。
另外,网络文学“日更”“不断更”的写作模式,加之网上围观的阅读方式,使得读者越来越习惯于以图像为中心的表达,被训练成没有耐心和想象力的人,更看重感官愉悦和刺激。阅读过程中,追索故事情节的快速推进,来不及细细品味。这样,文学的审美体验和诗性精神就被淡化了。网络写手,大都是由网络读者转变而来的。他们深谙网文的套路以及网民的阅读趣味,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就会迎合:只注重快速码字而不注重内心,更讲技巧而不讲精神内涵。
网络写作,不应一味沉浸于文本的快感制造、故事的惊险刺激和语言的直白浅陋,而要主动向传统写作取经,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和文字,塑造生动的形象、高远的意境,追求意义丰富、含蓄蕴藉、语言雅致的诗意表达效果。网络作者,应该保持虚静平和的心态与细致入微的感知,涵养悲天悯人的情怀、宁静致远的心灵,注重作品的整体构思和诗意建构。希望高科技的网络空间,能够传递诗意的美; 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学,能够成为人文精神的新垦园地!(罗立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