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打破人物符号化界定,探索历史题材新表达

打破人物符号化界定,探索历史题材新表达

2018-10-24 18:01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打破人物符号化界定,探索历史题材新表达

——话剧《甲午祭》“二改”专家研讨会在太原召开

  光明网讯(记者 崔益明)2018年8月27日,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滚动资助项目话剧《甲午祭》“二改”专家研讨会在山西太原召开。秉承精益求精的态度、更上一层楼的理念,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组织专家、剧目主创团队以及观众代表召开了研讨会,围绕话剧《甲午祭》“一改一演”的经验成果,以及接下来修改打磨的方向和要点进行了热烈探讨。

打破人物符号化界定,探索历史题材新表达

  吸纳专家意见,打磨戏剧精品

  本着“聚焦于改、以改为主”的工作重心和“两改两演”的工作思路,2018年7月10日,国家艺术基金组织专家召开了“一改”研讨会,对《甲午祭》的修改提高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此次再度组织专家进行研讨,既是对该剧修改情况的监督,也是对剧目进一步提高的助推。

  8月26日,在经过一个半月加工、修改和提高后,《甲午祭》在山西太原进行“一改”后的首演,现场座无虚席,随着情节的推进,演员们的精彩演出博得观众阵阵掌声。戏剧爱好者张新年是一名多次看过该剧的观众,他表示,“能够很明显地感觉到新的版本做了大幅度的修改,改得越来越好了。”

  在7月初召开的首场剧目研讨会上,专家们围绕作品的内容、形式、优点与不足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人物塑造单薄、历史细节有待核实、历史的厚重感不强、故事冲突需进一步加强、舞美设计偏写实等问题。

  一个多月来,主创团队根据专家意见进行了潜心修改和精心打磨,总导演吴晓江在会上汇报了具体的修改情况。他表示,话剧的人物关系和情节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主创们认真地思考和消化了专家们提出的各类意见和建议,对戏剧结构、人物细节等方面进行了修改。

  在刻画李鸿章的多面性和其与朝廷的关系方面,增加了李鸿章与外甥的戏份,明确了李鸿章参与了走私的情节,而在杀外甥的问题上,是不得已而为之。同时,将这场戏的着力点由李鸿章的大义灭亲改成李鸿章的朝廷权谋,还加强了李鸿章与太监小李子之间相互利用和相互勾结的戏份。另外,李鸿章与日本伊藤博文的谈判作为重头戏得到了加强,李鸿章两次屈辱地哀求伊藤博文,通过老年人向中年人哀求,师生关系变成谈判关系,表现李鸿章的狼狈,反映中国当时所处的境地。在其他细节方面,为了故事逻辑性更强,以及避免慈禧的表面化,又增加了光绪和慈禧的戏份,演出时长并没有改变。舞美方面,针对专家提出的舞台上景太多,造成太满太拥挤的感觉,新版本进行了一些删减。

打破人物符号化界定,探索历史题材新表达

  创作尊重客观性,刻画体现复杂性

  对该剧焦点人物——李鸿章的刻画,专家们纷纷建言献策。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原院长、一级编剧欧阳逸冰认为,这是一台精彩的、感人的话剧,充分显示了话剧艺术特有的魅力。对李鸿章的塑造是这部戏成败的关键,虽然此前已经有很多影视作品、舞台作品都刻画了李鸿章这个角色,但是话剧《甲午祭》跟此前的作品相比,更成功塑造了一个较为丰满的历史人物李鸿章,不再是概念化的符号,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飞跃。

  虽然如此,欧阳逸冰仍然认为李鸿章的复杂性还不够,没有写出李鸿章内心的矛盾和痛苦。李鸿章饱读诗书并遵从孔孟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他的志向,但最终却要当卖国贼,不得不在丧权辱国的条约上签字,背负遗臭万年的骂名,他的内心应该是极其复杂的。导演应该挖掘出其内心的痛苦,写出他内心的矛盾,写出他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今天而不能自拔的。“我们现在讲现实主义,现实主义就要尊重客观性和真实性,找到了客观性和真实性才是守住我们现实主义创作的底线。”

  “艺术创作是主创对甲午战争这段历史的解读,但解读不能偏离历史。”原总政宣传部艺术局局长汪守德认为李鸿章的形象略显正面了一些。前半部分塑造的李鸿章与历史还是比较符合的,但是后半部分与日本人较量的时候,让人感觉他变成了一个斗士,他委曲求全、慷慨陈词,甚至表现出一副英雄气概来。“我觉得,这个时候根本没那么简单,还是应该表现出人物的复杂性才行。比如,甲午海战失败了,他非常狼狈、沮丧、懊恼,但很快在与慈禧和光绪皇帝的斗心眼中又表现出从容不迫、与日本人谈判的时候又轻松起来,这让我觉得很不对劲。在这些环节中,李鸿章的内心应该是极其复杂的,而舞台上对其复杂心理的刻画很显然还不够。”

  中国国家话剧院原副院长、一级导演查明哲首先肯定了话剧《甲午祭》对李鸿章人物刻画的成功,他指出,在“一改”研讨会后,吴晓江导演对李鸿章人物塑造的丰富性、多面性都有了推进,做到了复杂化、个性化,人物很饱满,也更令人信服。查明哲认为这部戏的优势和目前创作的难度是相对的,这反映了当前创作的两难性。对历史人物李鸿章的重新思考,要有思辨的两面性,不能仅仅将其定义为汉奸,也不能将其翻案成英雄,塑造人物不能非红即白,要有更深层次的思考,进行更饱满更复杂更个性的表达。

  山西省文化厅艺术创作室主任王辉指出《甲午祭》修改的难点,他认为目前创作难点有三个矛盾。第一个矛盾是主要人物的复杂性与剧本碎片化形式的矛盾,第二个矛盾是历史复杂性和时代定论之间的矛盾,第三个矛盾则是宏大主题与戏剧作品需要小切口的矛盾。“‘有才气无学识,有阅历无血性,有外交无国家,有朝廷无百姓’是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这对我们修改剧本非常有帮助。眼前重点要解决的便是剧本的碎片化问题,可以更深入地解构李鸿章内心的矛盾。”

  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剧本创作中心艺术总监罗怀臻从历史题材的当代表达出发对《甲午祭》进行探讨,他认为,话剧《甲午祭》挖掘了历史题材新的理解和新的表达,既是文学内涵的探索和实验,同时还展开舞台呈现的探索与展现,具有演出价值和实验价值。从本剧来看,当代表达的核心便是对李鸿章的表达,话剧打破了以往对其符号化、脸谱化的界定,不再是非黑即白、非忠即奸,而是从具体的生活背景出发去刻画人物。

  《剧本》杂志社原主编黎继德认为,《甲午祭》重新解读了历史,重新塑造了历史人物,打破了此前历史剧中概念化、标签化、常规化的问题,并试图与当前的形势状况勾连起来。《甲午祭》的关键在“祭”,一是祭国耻,甲午海战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耻辱;二是祭国殇,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战士们死得很壮烈,很悲壮。这部话剧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腐败就要亡国。百余年来,中国海军从无到有,最终走向深蓝,是国力的强大。排演《甲午祭》恰恰可以以古鉴今。

打破人物符号化界定,探索历史题材新表达

  表演有待提升,细节仍需加强

  与会专家还对演员的表演、舞美、台词等方面提出了建议。表演方面,查明哲指出,对李鸿章这个复杂人物的塑造确实是演员的难点,既要表现出他为国尽忠,力挽狂澜,又要塑造出他狡诈阴险的一面。年轻演员要加强对剧本的理解,加强对人物的体验,包括人物形象、年龄感、历史感,加强文化感受,这样表演起来才能更加准确深入。

  舞美方面,“现在舞台上仍然太满了,要做减法!”查明哲认为,舞台上一层层的框架、悬挂着的倾斜的大板子以及板子上播放的视频内容,让舞台非常拥挤,应该简洁一些,将这些元素糅合到一起。对此,安徽省话剧院院长朱海燕表示认同,她指出很多时候悬挂的板子太低了,让人感觉非常压抑,而且在演员表演的时候上方同时播放动态视频画面显得有些乱,应该做一些调整,比如升高悬挂的背景板或让动态画面静止。对于甲午海战舞蹈一段,查明哲指出,道具太写实反而给人突兀的感觉,比如在这段舞蹈中有炮筒、轮子甚至还有基座。在表现那场惊心动魄的海战时,如此写实具象的道具让人感觉不到应有的气势,应该加强戏曲的写意化,加强动作表演,减少对道具的依托。

  对于台词的推敲,不少专家也提出意见。汪守德指出,谈判期间,日本伊藤博文说“日本和中国的较量是文明和野蛮的较量”,这是不准确的,应该说“文明进步和愚昧落后的较量”,不管历史上是否真有人如此说过,当成为台词的时候,还是应该采用准确的表达方式。再如李鸿章说“冯嘎子,人嘎心不嘎。”这话虽然听起来很俏皮,但“嘎”是机灵淘气的,“心不嘎”的表述显然不对,类似这样的台词要推敲。又如有官员说李鸿章是“君臣典范”,应该是“人臣典范”。

  研讨会还邀请了观众代表,王彩萍、张新年是太原当地的戏剧爱好者,自去年《甲午祭》首演以来,已多次到现场观看演出。王彩萍撰写的剧评在朋友圈被纷纷转发,并引起剧团的重视。两人以观众的视角分别从人物塑造、演员表演、舞美等角度提出了意见。

  山西省演艺集团董事长贾新田充分肯定了国家艺术基金坚持不懈地对打造艺术高峰所做的努力和贡献,并对各位专家对于山西戏剧发展的支持表示感谢。他表明各位专家提出的意见非常宝贵,切中要害,主创人员一定会认真地思考,并进行进一步修改提升。同时他还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对剧团管理、演员培养提出要求,希望年轻演员加强学习,提升自身能力,将话剧《甲午祭》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台阶,打造成一部精品。

[责编:刘冰雅]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东北作家群”笔下的破碎母题与赛博重构

  • 舞剧《咏春》,靠什么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