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莉媛
拧开水龙头流出洁净的饮用水,打开手机叫来可口的外卖,接通网络就能和异地的朋友聊天通话……电力的存在,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现代社会的人们,在电气时代的茧房里安居乐业,尽情享受着生活的精致与便利,完全不敢想象,没有电的生活是怎么样的。
日本电影《生存家族》就描绘了这样的场景。大都市里的人们依靠电力过着通宵达旦的生活:川流不息的高速公路,灯火通明的写字楼,彻夜工作的上班族。电力,让都市的夜晚不再寂寞。
刚开始停电的时候,人们恐慌之余也有些庆幸。住在东京的铃木一家是传统的日本家庭,丈夫外出赚钱,妻子是家庭主妇,一双儿女正值青春期,家庭生活缺乏沟通,危机四伏。停电让儿女们放下手机,一家人在速食晚餐的烛光里进行了久违的互动。
但时间一长,停电的危害就显露出来了。依靠电力运行的机器全部废弃,停水停工停运,食物供应出现短缺,一瓶饮用水被炒到天价。最可怕的是,现代的计量方法、交易法则完全崩坏,货币丧失了存在的意义。人们回归到以物易物的原始交易方式,一块劳力士手表甚至换不来一袋米粮。
停电,让生活在水泥森林里的城市人,丧失了体面求生的方式:没水洗澡,没米度日。都市文明崩坏,生存成了铃木家族的唯一命题。这仿佛给了我们一个警示:电气时代里的城市人,生活脆弱得像是大工厂里的机器,连地震、海啸都不需要,一次停电就足以摧毁一切。
信息化社会,是个无电不欢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依赖着电子设备的屏幕。这也意味着,现代人在家庭情感表达、矛盾解决方面的失语。影片中的铃木家族,在停电之前也漠视亲情,但在停电后荒野求生的过程中,逐渐融化了这座冰山,开始相互扶持、彼此珍惜。
灾难片的情感回归是个惯用套路,《生存家族》也不例外。除了描绘都市家庭缺乏沟通和亲情互动的社会现实,电影更为强调的是,都市人对自然的回归,以及与农耕文明的和解。
都市文明的内核是信息,这从根本上解释了其对电力供应的苛刻要求。因为一旦电力供应消失,那么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工业制造、贸易往来,乃至社会的公序良俗、思想理论等,就可能像网络上数据的重启,化为乌有。
与城市相反,乡村对电力的依赖明显要轻得多,原因在于残存的农耕文明。这种封闭性的文明,提倡以家庭为单位,实现生产资料与生活所需的自给自足,不依赖劳动和资本交换。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影片中的铃木一家,会那样锲而不舍地奔向之前嗤之以鼻的鹿儿岛农村。相对于失去电力意味着失去一切的城市而言,乡村或许是人类实现自我保全的最后伊甸园。
这仿佛是影片对漫长的人类进化史的讽刺。人们经过漫长时间的努力,才塑造出便利而精致的现代生活,转眼又意识到这是靠不住的。原始的农耕文明,才是人类的最终归宿。
当然,影片叙事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让我们回归农耕文明,或是向不使用现代科技的阿米什人看齐,它只是在提醒我们:现代人对于电力的依赖有些过度。电气时代,人们拥有的傲慢和偏见,使他们陷入征服自然的快感当中,并对农耕文明不屑一顾。导演矢口史靖清醒地看到了这一点,并把这种群体的傲慢凝缩在一个四口之家的公路逃亡当中。影片前半段轻松逗趣,后半段则引入了对空巢老人、城乡差异等社会议题的思考。剧情在夸张荒诞之余,又带有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深入浅出,非常值得一看。(王莉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