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张謇”留下来、走出去
——话剧《张謇》首演及“二改”研讨会在南京召开
光明网讯(记者贺梓秋)2018年10月12日,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滚动资助项目话剧《张謇》在江苏大剧院上演。作为2018江苏“紫金文化艺术节”新创舞台剧目会演项目,这也是话剧《张謇》进行“一改”后的首次演出,现场掌声如潮。翌日,话剧《张謇》“二改”研讨会召开,主创团队和专家及观众代表,充分交流了感受和意见,为剧目的下一步打磨提升出谋划策。
研讨会现场
一句句捋台词,一步步磨精品
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曾于6月19日组织专家在北京召开“一改”专家研讨会,导演李明华称“帮助非常大”。专家们从剧目的情节设计、剧本创作、舞台表现等各方面提出了丰富的意见,诸如加强全剧及主要段落的社会矛盾、强化大生纱厂的故事主线、中年张謇与老年张謇隔空对话的形式有所重复、视觉上对书法元素的使用难于表达完整等等,为主创团队如何修改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会议之后,主创团队充分吸收专家们提出的意见,从各个方面对剧目进行了修改。李明华介绍,在剧本方面,“一句句地捋台词,加强、补充了风云乱世的时代背景和张謇在此背景中的心灵煎熬,体现出更多的历史厚度与质感”;演员表演也做了相应的改进,“抓住每一个能够触动人心、更好地表达人物心理的地方”;在舞美上,将一些前期与后期脱节的部分增加了层次;音乐进行了重新录制;服装造型也做了调整,以求更好地体现人物性格等等。
“上一次专家们说风雨飘摇的时代感体现不足,所以我又更广泛地了解了当时中国所处的环境。”编剧罗周在修改剧本时,尽可能地充分展现时代背景,通过细节推动人物的命运变化。同时,又谨慎地删减了一些不太必要的情节,以保证整体时长。对于原先一直从事戏曲创作的罗周来说,还有一个难点在于,戏曲的台词有字幕,而话剧不同。“要在没有字幕的情况下,把台词准确地传递到观众的耳朵和心里,难度很大。”她在详细地梳理台词的过程中,自己一句话一句话地念,以保证观众能够接受。
话剧《张謇》剧照
此次修改后的剧目不仅在剧场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也得到了专家们的高度认可。原中央实验话剧院副院长、一级演员李法曾称赞南通艺术剧院话剧团,“他们的执着、细心、谦虚、谨慎,打动了我。”这次修改不是盲目听取意见,而是把专家们的意见汇总起来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讨论,“科学地、负责任地改”。
打磨匠心剧目,攀登艺术高峰
导演李明华在会上表示,前期的修改还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他期待各位专家能够给出更多更好的意见和建议,让《张謇》这出戏走得更好、更远。
山西省文化厅剧目创作室主任、一级编剧王辉指出,这出戏在叙述方式和语言系统上还有较大的改善空间。叙述方式的不稳定和不成熟,造成了剧目几乎通篇是在“讲故事”而不是“演故事”,也造成了叙述过程中时空交错的模糊;而语言系统的不稳定则导致了观众在欣赏时会产生诸多隔膜,诗与故事、书法与剧情、银两与算盘声的配音以及与视频影像的融合,还有进一步加工的必要。由于剧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多达二十多个,建议对人物关系要做一些交代,避免人物即上即下,令人不解。
中国戏剧家协会原分党组书记王蕴明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加强:一是尽量在有限的舞台中表现更多的内容,适当地“强主干、缩枝蔓”,进一步强化在特定社会环境中的张謇形象;二是张謇与了然和尚的对话、中年张謇与老年张謇的对话还需要再琢磨;三是剧中涉及的重大事件和主要人物还需要交代清楚。
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常务理事、一级作家张永祎建议,两次中年张謇与老年张謇的对话相似度很高,建议可以用两种形式进行对话,第一场对话可以由两人对话变为三人对话,将张謇的三个人生阶段放在一起;第二场对话可以尝试两个人一虚一实,增加一些创新和变化。
话剧《张謇》剧照
南京大学教授、亚洲影视与传媒中心主任周安华认为,这出戏的戏曲感太重。“主人公说话一直非常激昂,没有展现出他犹豫、彷徨、低落的一面。”他认为,对戏剧来说,节奏非常重要,“不能一直这么高调、这么紧张,可以有适度的情绪转化。”在台词方面,也需要考虑大众的接受度,不能太过于文气,而缺少生活性。
国家大剧院一级舞美设计、舞美总监高广健在称赞此次的舞美设计“非常讲究”,让人印象深刻之余,指出舞台背后的多媒体形态和基本舞台之间缺少过渡。比如,“剧中有三次出现了白色的纱幔,但给人的观感仅仅体现出了投影的技术功能,没有找到它与剧目内在的关联度”。
小修改大提高,小调整大效果
中国话剧协会主席蔺永钧此前曾指出,要让戏剧中的人物形象更加深刻、更加鲜明,必须将其置身于更大、更强烈的矛盾中,而此前戏中的社会矛盾不够突出。他认为此次修改加强了人物在社会矛盾中的塑造。“我们下一步的工作方针就是,小修改大提高,小调整大效果。”
正如蔺永钧所说,接下来需要做的是进一步的精雕细琢。与会专家针对剧中一些细节都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中央实验话剧院原副院长李法曾提出,希望增加剧目的悲剧色彩,现在对张謇的壮举表现得比较充分,但对其困境与孤独表现得还不够;中年张謇与老年张謇对话的处理,还缺少亮点和细节,还需要从人物的内心出发,中年张謇的内心表达还不够充分;演员台词的处理有些失韵,大段的台词需要区分出高潮与低潮;张謇夫妻之间的感情表现得还不够等等。
原总政宣传部艺术局局长汪守德用了“厚重”“沉着”“韵致”几个词,指出这出戏让张謇这个人物直达人心。他对戏中几处小细节提出了建议,比如在张謇拒绝与日本人合作时,周围其他人都是赞同的态度,“我觉得这里可以有人问一句为什么,把张謇拒绝的理由说清楚。张謇的言行对周围人会产生影响,不一定非要营造‘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状态,而要拉开人物层次”。
研讨会现场
会上还邀请到两位观众代表,他们在观看演出后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例如,最好在演出前先用字幕简单介绍一下张謇的生平故事,更有助于观众融入剧情;在张之洞、翁同龢等人上场时,可以做些字幕说明,让观众有所了解;台词中的文言文比较多,最好能多一些滚动字幕,帮助观众理解。
话剧《张謇》于2017年首演,由南通艺术剧院和港闸区委宣传部联合出品,在今年10月江苏“紫金文化艺术节”会演中获得了最高奖—优秀剧目奖。该剧将张謇这位“南通之子”成功搬上了话剧舞台,再现了其波澜壮阔的一生和实业救国的伟大抱负。南通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浩表示,经过一次次的修改,话剧《张謇》已经从“幼稚孩童”逐渐成长为“英俊少年”,这其中离不开国家艺术基金和各位专家的支持帮助。“既然要把这出戏打造成精品,就要坚持问题导向、精益求精,才能让‘张謇’走出去,成为江苏的张謇、中国的张謇。”
[责编:贺梓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