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线下沙龙 > 正文

书院何以复兴于今日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8-12-01 15:59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中国书院学会副会长 邓洪波

  书院是中国读书人围绕着书进行文化积累、研究、创造与传播的文化教育组织。它历史悠久,数量庞大,由大唐以迄晚清,1200余年间,创建7525所以上,为古代教育、学术、文化、出版、藏书等事业的发展,对学风士气、民俗风情的培植,国民思维习惯、伦常观念的养成等都作出了重大贡献。

书院何以复兴于今日
 
岳麓书院

  受西学大潮冲击,1901年,书院被“上谕”宣布改制为学堂。截至清末,至少有1606所书院被改为大学堂、高等学堂、中小学堂、师范学堂、女子学堂、实业学堂、蒙学堂等各级各类学堂。但光绪皇帝的上谕并未真正终结书院发展的历史,经历数十年的低谷期,到八九十年代,它又重回读书人的视野。21世纪初开始,则燎原而成复兴迹象。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1年年底,新建实体书院591所、网络虚拟书院百余所,修复、重建传统书院674所,合计1360余所。时至今日,保守估计,书院总数在3000所以上,呈现极大发展之势。

今日书院盛况:数量庞大 形式多样

  今日书院盛况,除了数量庞大之外,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体制以内,除官方主办的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等承担教学、科研任务的典型之外,还有仿效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模式,以为教学和学生管理服务为主,创办各种名目的书院,如复旦、苏州、西安交大等大学。实行书院制,亦成为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进行学制创新的焦点。

  二是,民间创办书院出现。如陕西西安白鹿、山东龙口市万松浦、天津北洋等书院,分别由陈忠实、张炜、冯骥才先生创办主持,他们以省市作协主席或茅盾文学奖得主的身份投身书院,代表了当代文学家对书院的见解,赋予现代书院更多的文学情怀、更灵敏的社会关怀与更急切的文化责任。又如北京海淀区的四海孔子书院,以培养向世界说明中国文化的未来人才为指归;北京苇杭书院,仿行明代书院讲会之制,定期邀约京城高校学生与年轻教师研习四书、孝经等儒家经典;台北的德简书院,倡导儒家文明于现代都市;武汉的云深书院,主攻传统礼仪,在习礼中倡导传统文化复兴;而大兴安岭的长白书院,虽然也接待各地高校师生研习,但日常以个人研修为主,清苦之中,更倾向于人的心灵安顿与行为修炼。

  三是,民办官助或官办民助等形式的书院出现。典型之一是山东泗水县的圣源尼山书院,实行“民办公助,书院所有,独立运作,世代传承”的机制,团结海内外有志儒学事业的学者。在当地政府支持下,该书院已成功举办高端国际学术论坛——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推动儒学与世界不同文明间的对话。典型之二是福州厦门筼筜书院,以“政府支持、企业投资、公益性经营”的方式运营,坚持“旧学商量,新知培养”的理念,定期开办海峡两岸国学论坛,长年开展国学经典教育。

  更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实体书院之外,在网上这一虚拟空间,尚有百余所书院在开展各种文化学术活动。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这表明当代书院由古开新,正在努力适应与满足全球化背景下快速转型社会中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层次读书人的文化教育需求,开拓新的发展方向与空间。

书院勃兴的社会根源与文化动因

  当今书院勃兴的历史与文化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对书院价值的重新评价。书院作为一种制度,在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被迫退出历史舞台。但是我们认为,清末废书院改学堂,并非是历史的必然。因此,光绪末年乃至宣统年间,仍有零星的书院创建。20世纪20年代,人们鉴于学堂、学校的缺失与短处,回望书院的长处与优点,揭去“落后”“守旧”等贴在书院身上的浮签,发掘其自动研究、自由独立等种种精神,进而发起了20世纪第一次书院研究与书院实践的运动。20世纪80年代,教育界、思想界重新重视活跃,书院再次走向兴盛,成为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重要载体之一。通过接续中华道统,在继承中返本开新,创造出适合时代的新文化,正是现代书院的意义之所在。

  二是对近百年学校制度的深刻反思。当改书院变成废书院或者毁书院之后,对传统守护的蔑视渐成历史虚无主义的气候,而投奔西方的急切也化作趋新、西化、崇洋的强大势力。于是,一方面,1600余所书院从此被迫人间蒸发,中国教育断了来路,古代与近现代之间的联系被人为斩断,形成难以逾越的鸿沟与断层。另一方面,中国近现代学校制度从此就沿着不断与传统决裂、不断西化的方向奔跑,强烈的反传统意识与几乎连续不断的否定和革命也就成了中国近现代教育最鲜明的印记。但是,中国毕竟不同于西方,有自己的根基和自己的问题。这就是中国现代教育在取得成就的同时,沦陷于“既隔绝于中国文化历史传统,也隔绝于西方文化历史传统”这一困境的原因所在。而要摆脱困境,就要将希望寄托于长期被虚化的书院制度及其精神的回归。

  书院精神,除了学术独立、自动研究、人性修养、学行并重、尊严师道、师生情笃等之外,我们还特别强调两点:一是文化的自觉、自信与担当。我们要有“传斯道以济斯民”的襟怀,以发扬光大民族优秀文化为己任,在新的形势下,再次践行宋儒的伟大抱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二是保持开放之势的同时,善待传统,既吐故纳新,又温故知新。坚持传统与现代并重,既取欧美西学之长处,又重视传统经典,善用中学之精华。与时俱进,由古开新,此则正是书院弦歌千年的精神所在。如此,始能传承书院积累、研究、创新与传播文化的永续活力,建立起新的文化自信。

  书院是读书人的精神家园。只要书和有理想的读书人还在,书院就有存在的可能,就有生长的空间,就有再创辉煌的无限希望。书院也必将随着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而复兴。(邓洪波)

[ 责编:王营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孙亚儒:夸父逐日式的悲剧美——海子史诗意象解读

  • 《保你平安》:超越个人梦想的平民英雄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共产党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2022-10-18 09: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