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线下沙龙 > 正文

书院何以复兴于今日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8-12-01 15:59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中国书院学会副会长 邓洪波

  书院是中国读书人围绕着书进行文化积累、研究、创造与传播的文化教育组织。它历史悠久,数量庞大,由大唐以迄晚清,1200余年间,创建7525所以上,为古代教育、学术、文化、出版、藏书等事业的发展,对学风士气、民俗风情的培植,国民思维习惯、伦常观念的养成等都作出了重大贡献。

书院何以复兴于今日
 
岳麓书院

  受西学大潮冲击,1901年,书院被“上谕”宣布改制为学堂。截至清末,至少有1606所书院被改为大学堂、高等学堂、中小学堂、师范学堂、女子学堂、实业学堂、蒙学堂等各级各类学堂。但光绪皇帝的上谕并未真正终结书院发展的历史,经历数十年的低谷期,到八九十年代,它又重回读书人的视野。21世纪初开始,则燎原而成复兴迹象。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1年年底,新建实体书院591所、网络虚拟书院百余所,修复、重建传统书院674所,合计1360余所。时至今日,保守估计,书院总数在3000所以上,呈现极大发展之势。

今日书院盛况:数量庞大 形式多样

  今日书院盛况,除了数量庞大之外,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体制以内,除官方主办的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等承担教学、科研任务的典型之外,还有仿效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模式,以为教学和学生管理服务为主,创办各种名目的书院,如复旦、苏州、西安交大等大学。实行书院制,亦成为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进行学制创新的焦点。

  二是,民间创办书院出现。如陕西西安白鹿、山东龙口市万松浦、天津北洋等书院,分别由陈忠实、张炜、冯骥才先生创办主持,他们以省市作协主席或茅盾文学奖得主的身份投身书院,代表了当代文学家对书院的见解,赋予现代书院更多的文学情怀、更灵敏的社会关怀与更急切的文化责任。又如北京海淀区的四海孔子书院,以培养向世界说明中国文化的未来人才为指归;北京苇杭书院,仿行明代书院讲会之制,定期邀约京城高校学生与年轻教师研习四书、孝经等儒家经典;台北的德简书院,倡导儒家文明于现代都市;武汉的云深书院,主攻传统礼仪,在习礼中倡导传统文化复兴;而大兴安岭的长白书院,虽然也接待各地高校师生研习,但日常以个人研修为主,清苦之中,更倾向于人的心灵安顿与行为修炼。

  三是,民办官助或官办民助等形式的书院出现。典型之一是山东泗水县的圣源尼山书院,实行“民办公助,书院所有,独立运作,世代传承”的机制,团结海内外有志儒学事业的学者。在当地政府支持下,该书院已成功举办高端国际学术论坛——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推动儒学与世界不同文明间的对话。典型之二是福州厦门筼筜书院,以“政府支持、企业投资、公益性经营”的方式运营,坚持“旧学商量,新知培养”的理念,定期开办海峡两岸国学论坛,长年开展国学经典教育。

  更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实体书院之外,在网上这一虚拟空间,尚有百余所书院在开展各种文化学术活动。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这表明当代书院由古开新,正在努力适应与满足全球化背景下快速转型社会中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层次读书人的文化教育需求,开拓新的发展方向与空间。

书院勃兴的社会根源与文化动因

  当今书院勃兴的历史与文化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对书院价值的重新评价。书院作为一种制度,在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被迫退出历史舞台。但是我们认为,清末废书院改学堂,并非是历史的必然。因此,光绪末年乃至宣统年间,仍有零星的书院创建。20世纪20年代,人们鉴于学堂、学校的缺失与短处,回望书院的长处与优点,揭去“落后”“守旧”等贴在书院身上的浮签,发掘其自动研究、自由独立等种种精神,进而发起了20世纪第一次书院研究与书院实践的运动。20世纪80年代,教育界、思想界重新重视活跃,书院再次走向兴盛,成为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重要载体之一。通过接续中华道统,在继承中返本开新,创造出适合时代的新文化,正是现代书院的意义之所在。

  二是对近百年学校制度的深刻反思。当改书院变成废书院或者毁书院之后,对传统守护的蔑视渐成历史虚无主义的气候,而投奔西方的急切也化作趋新、西化、崇洋的强大势力。于是,一方面,1600余所书院从此被迫人间蒸发,中国教育断了来路,古代与近现代之间的联系被人为斩断,形成难以逾越的鸿沟与断层。另一方面,中国近现代学校制度从此就沿着不断与传统决裂、不断西化的方向奔跑,强烈的反传统意识与几乎连续不断的否定和革命也就成了中国近现代教育最鲜明的印记。但是,中国毕竟不同于西方,有自己的根基和自己的问题。这就是中国现代教育在取得成就的同时,沦陷于“既隔绝于中国文化历史传统,也隔绝于西方文化历史传统”这一困境的原因所在。而要摆脱困境,就要将希望寄托于长期被虚化的书院制度及其精神的回归。

  书院精神,除了学术独立、自动研究、人性修养、学行并重、尊严师道、师生情笃等之外,我们还特别强调两点:一是文化的自觉、自信与担当。我们要有“传斯道以济斯民”的襟怀,以发扬光大民族优秀文化为己任,在新的形势下,再次践行宋儒的伟大抱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二是保持开放之势的同时,善待传统,既吐故纳新,又温故知新。坚持传统与现代并重,既取欧美西学之长处,又重视传统经典,善用中学之精华。与时俱进,由古开新,此则正是书院弦歌千年的精神所在。如此,始能传承书院积累、研究、创新与传播文化的永续活力,建立起新的文化自信。

  书院是读书人的精神家园。只要书和有理想的读书人还在,书院就有存在的可能,就有生长的空间,就有再创辉煌的无限希望。书院也必将随着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而复兴。(邓洪波)

[ 责编:王营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东北作家群”笔下的破碎母题与赛博重构

  • 舞剧《咏春》,靠什么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