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现实题材水彩画的创作空间
——访青年艺术家陈佳
水彩画,是以水为媒介调和颜料作画的表现手法,通常有两个基本特征:颜料本身的透明性、绘画过程中水的流动性。因调和颜色过多或覆盖过多,会使画面变得脏乱,故水彩画以清新明快的小品居多。青年艺术工作者陈佳的《抗联战士与乡亲军民同心》则大胆选择了抗战历史题材,拓展了水彩画的表现题材。作品从构图、造型、设色到气氛烘托、思想承载等均可圈可点,获得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2018年度青年艺术创作人才(美术类)滚动资助项目。
陈佳近照
1978年,陈佳出生于辽宁辽阳,本科学习和读研期间,分别主攻油画、水彩。2004年6月,从东北师范大学水彩画系硕士毕业后,她来到吉林大学艺术学院任教,期间又攻读了书法文献学博士学位,现为水彩教研室副教授。陈佳的水彩画创作,以静物和人物为主,以写生为立足点,注重挖掘水彩本体语言,富有创新精神。其中,纸本水彩《抗联战士与乡亲军民同心》最具代表性,在业界颇受关注和好评。
谈及《抗联战士与乡亲军民同心》的创作契机,陈佳表示,自己出生于东北,从小听着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的英雄事迹长大,被抗联精神深深感动了。“白山黑水间的抗联故事,荡气回肠。我希望画出特定时代和环境里人物活动的真实面貌,把多年沉淀的真切感受表达出来。”在她看来,以往表现抗联战士的绘画作品,大都强调英雄人物。在这种情况下,怎样避免重复?她开始在构思上,寻找突破口。
“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是抗联艰苦卓绝斗争的写照。“翻阅了大量史料,我发现,抗联战士在深山老林中与日军周旋,或者在农村中群众斗争活跃、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地区进行游击战时,环境恶劣,缺乏补给。在白山市靖宇县参观烈士纪念馆时,我惊讶地看到,烈士生前把每次从老乡家借来的干玉米、冻馒头等,都记在了小本上,时间、地点笔笔清晰。”陈佳感慨,创作过程中,军民团结抗日的鲜活人物形象,一个个在脑海中清晰地浮现,让自己仿佛身临其境,经受了一次难忘的精神洗礼。
“感受到革命力量的伟大后,我决定转变思路,以军民同心为主题。”陈佳如是说。在构图布局上,她摒弃了以往抗战题材众多人物聚集的大场面,而是选择以小见大。小孩子给抗联伤员送鸡蛋这一场景,很好地折射出抗联与老乡之间的深情厚谊。这样一来,关注点就更加具体,蕴含的情感也更加深刻。“我用了大半年时间设计构图,三易其稿。完整地画出每一稿,再进一步推敲构图。反复琢磨小素描稿、小色彩稿,帮助我克服了构图困难。”她介绍。
《抗联战士与乡亲军民同心》
那么,小素描稿、小色彩稿的重要性,具体体现在哪里?陈佳分析,照相机有优势,能够记录细节,但难以把现场的视觉感受记录下来。小素描稿、小色彩稿,有助于还原第一视觉感受。“人的眼睛,是一种复杂、精密的器官,有着很强的色彩概括能力。每个人,对同一情境图像往往有不同的色彩概括结论。不少经典画作,首先让人叹服的,是画面大关系。这其实得益于艺术工作者本人杰出的艺术洞察力。用小素描稿、小色彩稿去还原经典杰作的画面构成,让人受益匪浅!”她表示。
现实题材因丰富的主题思想和强烈的感染力,而成为重要的艺术创作类型,成为美术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水彩画,长期以来之所以被视为小画种,一个重要原因是鲜有重大历史题材、现实题材的优秀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说,水彩画应积极观照现实,努力拓展现实题材的创作空间,自觉承担文化使命。”陈佳坦言,《抗联战士与乡亲军民同心》便是一次发挥水彩艺术原创力的尝试。
看了水彩画《抗联战士与乡亲军民同心》,吉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类维顺评价说,画面造型经过精细安排,有大制作的面貌;人物形象质朴生动,很接地气。
“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对青年艺术工作者来说,是一种巨大的鼓舞和鞭策,让我们增添了继续创作的动力、攀登高峰的信心!”陈佳表示,“中国艺术新视界”巡展是展示青年艺术才华的重要窗口和舞台。她希望,美术界能够加大对巡展的关注力度,让好作品更好地发挥引领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