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载书法情,游于艺志于道
——访青年书法家杜思吾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
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宋代词人潘阆的作品《酒泉子•长忆观潮》,以劲健的语言描绘了钱塘潮的壮美风光。字里行间,颇具气势。今天,青年书法创作者杜思吾以篆书《酒泉子•长忆观潮》来进行古今对话,将这首词写得平中见奇、意趣盎然,既有古法又有新意,获得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艺术人才培养美术类项目滚动资助。业界评价说,作品“豪迈中见清新,凝重处见散淡”,用笔骨力劲健而凝练润泽,中侧运用,苍劲涩行;线条挺拔秀劲、通达明快,富有弹性和张力。
杜思吾近照
杜思吾,字省之,号省斋,生于1971年。六岁那年,他开始跟随父亲学习书法,从临摹颜真卿入手,一步一个脚印,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1986年,荣获全国电视书法比赛少年组一等奖; 1997年,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多年来,杜思吾在书法领域五体皆习,碑帖兼容,自成风貌,成为一位年轻有为的书法家,现任江西省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抚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篆书《酒泉子•长忆观潮》笔画圆浑、奇逸飞动、气象浑厚,兼具金文的严谨整饬、雄厚朴茂、天真烂漫、凝重沉雄。用笔柔和酣畅,笔意圆劲茂隽,墨色变化自然,字势对比强烈,气息古雅俊朗。初看不拘定式,但在俯仰欹侧、舒展灵动中又有内在的严谨、古雅,可谓既有装饰美,又有书写感。谈及创作初衷,杜思吾介绍,2016年,习近平主席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时,曾提到“世界潮流浩浩荡荡,犹如钱塘潮”“弄潮儿向涛头立”等句子,言简意赅,让人印象深刻。“2017年,我与书友观钱塘潮,看到后浪推前浪的壮观场面,再读潘阆之词,尤其是‘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之句,顿时感慨良多,故选此内容创作。”杜思吾说。
创作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篆书最大的困难是字法运用,既要正确,风格还要统一。一些古文字没有的字,需用通假手法。不同时期的古篆,还要在笔法上协调。”杜思吾表示,书法以古雅为上,而古与雅相辅相成。创作古文字,既要古又要雅。篆书《酒泉子•长忆观潮》如何攻克这些难题?杜思吾迎难而上、积极探索,将篆书之美与诗词之美,进行了有机融合,创作出了令人满意的作品。
篆书《酒泉子·长忆观潮》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杜思吾分析,与“艺”相比,“道”“德”“仁”更重要。在他看来,学习艺术,光有技不行;欲进“道”,还要有深厚的文化修养。更重要的是,做个好人。艺术家,应该做到胸中有正义,心中有大爱,肩上有担当,笔下有真情。“学习书法,要走正道,下笨功夫,多训练线条,不投机取巧。学习书法,可陶冶性灵、变化气质,教人为正常人、做正常事、说家常话、守平常心,把平凡的事物变得不平凡。”他总结道。
作为一位基层书法工作者,能够获得国家艺术基金的滚动资助,杜思吾在觉得欣慰、荣幸的同时,更感到了肩头沉甸甸的责任。“国家艺术基金的成立和运行,体现了国家对艺术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扶持,对广大艺术工作者的尊重和爱护。基金的资助,让我们可以静下心来,对今后的学习和创作进行一个长远规划,从而立大志,不为蝇头小利所迷惑。”他坦言。
中国艺术新视界2018——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美术、书法、摄影、工艺美术)滚动资助作品巡展反响热烈,杜思吾的篆书《酒泉子•长忆观潮》作为参展作品,也获得了广泛关注。“巡展对青年艺术家的优秀作品进行了集中展示,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传播之效,也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多的交流机会。这启发我们再接再厉,争取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来回馈社会。希望这项活动常年办下去,对参展作者予以持续关注,看他们十年、二十年后,在艺术上有何突破。”杜思吾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