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美术作品展示平台的质量和稀缺性
——评“中国艺术新视界2018”巡展
作者: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副秘书长 段君
“中国艺术新视界2018”——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美术、书法、摄影、工艺美术)滚动资助作品巡展,集中展示了最近几年当代中国青年美术创作的成果,自2018年3月于中华世纪坛艺术馆启动之后,不断在全国各地进行巡回展览,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
今年恰逢改革开放40周年,美术领域在40年里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其中数件极具历史价值的经典作品正是由当年的青年人创作出来的,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在全国各地兴起的85美术新潮,参与者都是热血沸腾的青年。由此可见,青年美术创作者对于中国美术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中国艺术新视界2018”展览中,已经有一批青年才俊从项目中脱颖而出,相信日后也能成为中国美术创作的中坚力量,可以说,国家艺术基金滚动资助的青年艺术创作人才为我国美术事业储备青年人才做出了贡献。
“中国艺术新视界2018”巡展的突出特点是门类齐全,兼顾全国地域的均衡,在此基础之上将全部作品划分为“历史国魂”“吾土吾民”“都市景观”“林泉造物”“翰墨心印”“影像叙事”六大学术主题。从策展的角度来看,这是十分合理的,尤其是前四个主题的划分,具有前瞻的意识和主动的引导性。
“历史国魂”作为巡展中最重要的版块,出现的精品尤为突出。近些年来,青年美术工作者对革命历史题材的涉猎频率总体偏低,但在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中却不难见到青年美术创作者对革命题材和历史事件进行深入挖掘,由此证明青年完全有能力对历史题材进行深刻地理解、把握和表现,并且注入青年自己的视角。虽然青年没有亲身经历过革命年代,但他们在存在历史距离的情况下,通过图像资料、文字资料对历史事件进行多方位的扫描,比如令人印象深刻的刘同顺《甲午战争120周年祭》(中国画),以悲怆沉郁的色调展现了甲午战争这一历史转折点,中日关系发生彻底颠倒,贫弱的中华民族开始陷入深重的国家危机。也有创作者把表现对象延伸到古代和上古时代,对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进行视觉的叙述,比如褚晓莉的《丝路使者——细君公主》,作者不是把民族元素当成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装饰物,而是力图打开地域边界的限制,挖掘主题的厚重感和人文因素,画面既具有历史性,又富有高度的情感色彩。再比如边小强的油画《大禹治水》,场面恢弘,对上古时代的历史事件进行了形象生动的再现,由此激发中华民族的历史自豪感,传承国人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
边小强,《大禹治水》,2017
“吾土吾民”集中对西部和少数民族题材作品进行展示。这一部分的青年美术创作者将目光投向云南、广西、西藏、蒙古等地居民的生活,对傣族、维吾尔族、侗族、佤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和日常状态进行细致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我国民族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比如边小强的系列油画《佤族文化》,再现佤族具有宗教性质的祭祀仪式,缅怀古老的民族区域文化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下渐渐消亡的悲凉现象。从上述作品中可以看出,青年美术创作者在表现西部和少数民族题材时,注重结合当地厚重的自然和文化资源,试图刻画出西部人群和少数民族血液中涌动的文化基因,探求不同质地的文化美感如何体现在不同个体的身上,而不同的个体又是如何与其它个体和文化进行融合。
“都市景观”主要集中于青年自身状态和社会民生主题。都市是当代中国快速发展的产物,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都市生活出现越来越多的便捷和弊端,刘悦的油画《手机围城》对都市青年的手机依赖症做了生动的描绘,大批都市青年捧着手机,或进行联络、或自拍。通过作品对手机依赖现象传达出明确的批判态度。
刘悦,《手机围城》,2015
“林泉造物”主要集中于自然题材、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哲学等内涵的结合,不少作品体现出中国人对自然的尊重,比如青年美术家对太行山、长白山、丝绸之路沿线山水的绘制,还有一批青年美术家通过工艺美术的方式表现自然的趣味,比如宋苗的《众籽石榴》、李付彪的《长河韵》、黄汉松的《琉光璃彩映敦煌》等,都创意十足,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新鲜感。曾经参与85美术新潮“厦门达达”群体的周煜,针对“中国艺术新视界”专门谈到,他最在意的是青年美术工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想法,是否在作品中提出了全新的观念,而不是关注年轻人的表现手段或表现技巧达到了何种程度。周煜的期待也是所有关心“中国艺术新视界”的各界人士的共同愿望。
黄汉松,《琉光璃彩映敦煌》,2017
青年美术创作的发展需要社会资源的支持,青年美术作品的展示更需要全国性的平台。国家艺术基金以滚动资助的形式,为青年美术人才提供在全国进行巡展的机遇,在展示的过程中,互相吸取营养,共同进步。这样的平台对于整体提升我国青年美术创作的水平无疑是十分有益的。国家艺术基金让全国青年美术工作者具备了奋斗的动力和目标,相信在国家艺术基金的引导和鼓舞下,当代中国美术的未来值得期待和展望。(段君)
[责编:刘冰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