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有机融合
——在音乐剧《国之当歌》专家研讨会上的发言
马梅(天津音乐学院声乐系主任、教授):
以音乐家的生平为主题,来创作一部舞台剧,难度是非常大的。七年来,音乐剧《国之当歌》不断修改,体现出了一种可贵的敬业精神。向主创团队表示由衷的钦佩和诚挚的祝贺!
音乐剧《国之当歌》选题很好,既展现了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无怨无悔的革命情怀,又带领观众回味了上海的风土人情、人物的悲欢离合。虽然作品表现手法比较简洁,但信息和思想传递非常清晰,较好地实现了革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融合。音乐创作方面,也展现出了很高的专业水准。音乐语言丰富,旋律性强。而且,在经典作品方面,也进行了一些较好的创作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作为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滚动资助项目,音乐剧《国之当歌》接下来将进入“二改”阶段,继续打磨提升。在此提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合唱方面,声音和舞台效果不太理想。一些地方,合唱与乐队没有合上,两者一脱节就影响了音乐完整性,舞台表现也有失真之感。而且,合唱始终都在幕后,不光影响了听觉效果,也失去了视觉冲击力。如果合唱队不在后台,而是集中在正面舞台上,再加上一些戏剧表演动作,可能会使音乐表现力、戏剧感染力更强,不会显得像“两张皮”那样不自然。《铁蹄下的歌女》前面的调有点低,再加上演员唱得跑调了,不够触动人心。怎样体现歌女悲惨的命运,受压迫时的情感?这里,希望采用聂耳的原作,前面几句唱完以后再展开。
为了发挥LED背景的舞台潜力,现在的很多音乐剧,都把灯光、视频视为很重要的环节。如果运用得好,能给作品加分。在音乐剧《国之当歌》中,舞台背景的构思与设计,略显单薄与仓促,色彩不够饱满,语汇不够丰富。尤其是东北沦陷的戏,白桦林和落雪的场景,设计得比较单调,甚至有些粗糙,没能有效地烘托主题。白桦林的灯光很暗,不够有视觉冲击力。舞台上,雪一直在飘,战争的惨烈没有充分展现出来。
另外,部分人物形象的设计不够自然和令人信服。例如第三场“浦江风暴”中,那个工头看上去像是压迫者的帮凶,后来怎么成了革命者?长庚为了生计,拖着病重的身体到码头扛包。工友们看到他的惨状,应该表现出怜悯之心。相关的肢体语言表达,不够充分。最后,每一场之间的衔接怎样更紧凑?如果用音乐来支撑,可能有助于提升整体的视觉效果。
总体说来,瑕不掩瑜。希望音乐剧《国之当歌》越改越好,力争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