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艺术的继承与革新
——访青年艺术家王培蓓
“珍珠玛瑙翠,琥珀琉璃街。”琉璃艺术历史悠久、流光溢彩,是东方精致、细腻、动人、绚丽之艺术形式的典型代表。2008年6月,琉璃烧制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青年艺术家王培蓓的琉璃艺术作品《冰河时期》构思巧妙、造型新颖、工艺考究,获得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艺术人才培养美术类项目滚动资助。
王培蓓近照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王建中评价说:“《冰河时期》采用吹制玻璃工艺制作,以灵活的技巧,创造出了独特风格。色彩蓝白相间,充分展示了琉璃材料的特征。多件作品、不同造型组合成一个阵列,给人强烈的冲击力。”山东艺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荆雷表示,《冰河时期》采用累积序列的手法,以个别的差异和序列的重复,一再诉诸交相辉映的视觉感受,进而获得具有丰富层次感的整体意蕴。作品立意新颖,材质、工艺与创作意图浑然一体。
那么,琉璃艺术作品《冰河时期》经历了怎样的创作过程?记者日前就有关问题采访了王培蓓。
您是怎样与艺术结缘的?
王培蓓:我出生于泉城济南,自幼喜爱艺术。大学期间,就读于山东艺术学院装饰艺术专业。戏剧、舞蹈、音乐、美术、设计等相关学科的熏陶,让人受益匪浅。毕业后,我到澳大利亚昆士兰艺术学院留学,学习视觉艺术专业,主修数字媒体设计、纪实摄影、商业摄影、艺术摄影、首饰设计等课程。开放式的选课,帮我开阔了视野,提升了综合审美能力。
2006年夏天留学回国后,我来到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任教。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坚持从事艺术创作。近年来,作品先后入选美国波特兰摄影展、美国纽约州摄影展、法国巴黎摄影展、第六届国际摄影双年展、2017界•尚-第四届中国当代陶艺实验作品邀请展等。
琉璃艺术《冰河时期》的创作契机是什么?
王培蓓:2017年4月9日,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博山琉璃艺术创作人才培养》在山东艺术学院举行。我有幸作为学员,参加了培训。在一个月的学习过程中,我进行了一种新的艺术实践和跨界设计。
琉璃工艺,作为一种传统的手工技艺,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怎样将其与当代语言有机结合,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琉璃被称为“凝固的水”,最大的特点是透明性。琉璃所透露出来的简洁、纯粹,与现代人所处的环境形成了巨大反差。现实世界绚丽多彩、纷繁复杂。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明净的琉璃时,即刻被带入了另一个世界:一个空灵通透,让人静心思考、用心感受的世界。当我近距离观察琉璃这种材质的时候,眼前即刻闪现了这样一幅画面:零下28度的清晨,门外白雪皑皑,屋檐挂满冰锥。琉璃艺术《冰河时期》的创作灵感,便来源于此。
琉璃《冰河时期》,2017年
创作琉璃艺术《冰河时期》时,遇到了什么困难?
王培蓓:《冰河时期》并非传统意义上琉璃作品的单一呈现,而是采取了装置作品常用的呈现形式。以组合方式呈现,令作品更加充满力量。在色彩选择上,我更偏爱单纯的透明色。每一根不可复制的琉璃与镜面结合,带来光影的呼应。透过不同的光线,呈现出多样的视觉效果。作品采用琉璃吹制技艺,创作意图需要一气呵成。吹制有“空之属”之说,是指用铁管粘住熔炉里滚烫的玻璃料,人工吹出不同形态的器物。后来,发展到将玻璃吹入制作好的模具,加工好器皿的口与边缘等再退火。通过吹制、打磨、抛光及后期加工,形成各种器皿。在山东博山的地方志《颜山杂记》中,就有关于“空之属”的记载。
琉璃艺术《冰河时期》,在创作过程中,需要进行反复实验。在细节变化的把握上,经常出现形制上的不确定性。每一个单体的变化形态,都需要沉着与耐心。
创作期间,您是怎样克服困难的,获得了哪些帮助?
王培蓓:艺术创作不易,感谢师长亲友的指导、鼓励与支持,尤其要感谢国家艺术基金。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项目,为青年艺术家提供了一个学习、实践、创新的平台。参加《博山琉璃艺术创作人才培养》培训期间,名师授课让我开拓了学术视野,加强了对传统手工技艺的理解。这些,为我创作琉璃艺术作品《冰河时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而且,对我今后的艺术创作,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位称职的艺术家,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修为、人文素养,需要立足传统、面向未来,在现代艺术观念的丛林中,主动寻求自我突破。未来,我将以传统为参照,以超越为目标,在传统和现代、本土与西方之间,不断修正自己的坐标,吸收不同艺术门类的养分,探索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努力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讴歌人民、回馈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