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好舞台与现实多个空间的关系
——在话剧《张謇》二改研讨会上的发言
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博士生导师,中国剧协导演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吴晓江:
第一,这出戏建立在表演的基础上,主演康爱石的演出不能说独一无二,但也肯定不是大部分演员都能演的,剧院做了很明智的决策,康老师能够把控住全场,完成度非常好。让我印象更深刻的是剧院,南通艺术剧院由好几个院团合并而来,一直紧抓戏剧创作这一点,在艰苦条件下创作出《张謇》这样一出戏,能够让社会认同南通艺术剧院,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背后与剧院和主创人员的共同努力以及领导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编剧罗周是一个才女,写了很多出色的戏剧作品,但也带来两个问题,一是大家期待感增强了,二是稍有闪失便有损于才女形象。可以看出,她创作的《张謇》剧本,具有个性和独创性。正因为写戏曲的编剧来写话剧,所以给这出话剧增添了很多新鲜感,这是很不容易的事。
虽然整体演出比较完善的,但有一些技术细节还可以提高和弥补:
第一,主演康老师一个人掌控这么大的舞台和场域,虽然把控住了,但让人有种疲惫之感。导演在舞台调度上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调整一下,让演员能够更集中凝练,更游刃有余。一方面可以运用舞台调度和演员的处理,另一方面看如何能够有节制地使用灯光和多媒体,让大家集中在戏的文本上。
第二,舞美设计、灯光处理和多媒体是为了强化提高、甚至完善这出戏的风格,就像做道菜一样,把同样重要的东西用不同调料全部强调的话,便有些“过劲了,尝不到原料的味道和口感了。我觉得可以稍改善一些。
在使用空间上,台上有一些从地板上竖起来的门、桌子等,这里涉及到观众想象空间的问题。如第一场车间的戏,车间里是非常闷热的,里外有个反差,但总让人觉得张謇在外面凉快着——这其实是一个观赏直觉的问题。一是假定的心灵空间和真实的舞台生活空间的区别,另一个是假定的人物空间和真实的表演生活空间之间的划分,这三个空间之间的关系有些混乱,仅供参考。
关于多媒体,它在一直变化中,会让观众一直在猜测其含义,从而影响到戏的内容,甚至有些像智力测验。是否能够让多媒体图像变化非常缓慢,或者直接静止,或者换一种方式?
通常说来,导演在处理舞台关系时,需要考虑艺术的完整性。现在除了处理舞台上音响、灯光和多媒体的统一性,是不是每个转折和重点都需要用多媒体强调一下?我们也要考虑如何让观众看得舒服,让戏剧张弛有度。其次,舞台处理是不是有效传递了剧作想向观众表达的东西?如果不放字幕的话,我们有没有办法解决?
对编剧来说,在把剧本传递给观众时,有没有把非阅读性的内容通过语言进行有效传递?这点要进行充分认识和证实——认识即编剧的主观想象,证实即通过舞台表演传递给观众。这就对编剧提出两点要求:一是语言的文学性和剧本所要求的人物特性,如何通过当代表达手段传递给观众;二是哪些台词的必不可少的,哪些是可有可无的,必不可少的要让观众听不懂,还是需要字幕,可有可无的可以不打字幕,这需要编剧、导演和主演进行商议。
是不是剧本的文学性强或古典风格鲜明,就需要把所有的台词让演员来说?有没有可能通过导演的处理手段进行诗意化或延伸化?如果需要字幕,有没有可能设计得更巧妙?舞台手段是多样的,诗化意象不一定要靠演员表演,可以用不同手段来传递丰富和多样的信息。演员也可以在处理强调内容、处理情感延伸时,有效地传递台词,这是演员的功夫,也是导演的功夫,有没有这样的可能性?
最后,如果舞台假定性表演、生活环境和人物心理空间以及现实空间的关系捋好了,这出戏将前进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