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的多媒体运用独具匠心
——在话剧《张謇》二改研讨会上的发言
国家大剧院一级舞美设计、舞美总监 高广健:
此次演出的灯光和多媒体,包括舞台呈现,比之前的印象更好,我非常敬佩剧院的舞台队伍,能够将这么大的场地压缩到合适的面积,舞台设计非常讲究,边边角角都很好,让我印象深刻。
在“一改”之后,戏中人物在特定时期的命运沉浮之感,有了重点的提升。这个剧本是非常独特的,因为有其独特性,才有了这样的舞台呈现手段,与传统的表达方式不一样。剧本中时空的跳跃,中年与老年的两次对话,有时是正常叙事,有时又倒叙,这就不能按照以往的常规标准来要求舞台设计。现在剧作找到了这样的方式:只利用舞台台面来进行表达,便于让位于多媒体,利用多媒体的手段来配合舞台演出,造就了它的独特性。虽然不能判断其准确度是否合适,但只是舞台的独特性带来了剧作本身的独特样式。从舞台上可以看到设计师的用心:尽可能地缩短舞台上道具上下的步骤,将门、桌子等道具尽可能用了翻转的方式进行呈现,很流畅地完成了舞台设计。
多媒体的运用有几点妙处:一,张謇本人是有书法造诣的,在表达中年和老年的两次对话时,多媒体背景设计了在动态滚动的云中,用看不出具体样式的书法形态来表达人物内心;二,在雨中,动态的流水带来了情感的外化,依然是通过书法形式进行表达。这两次都是多媒体带来的价值贡献。同时,有一点问题,张謇之前通过卖字来建养老院,那副字的字意有意识地没有交代——这里要么完全没有,要么就清楚完整地呈现对联,进入写实的表现手法。现在的处理让人感到有些莫名其妙。
另外,多媒体形态和基本舞台之间缺少一个中间的过渡。现在有三次场景出现了白色的纱幔,丰满了空间的质感。地面是缸瓦构成的,能找到唯一与纱幔关联的,可能就是纱厂的材质,但是舞台上又没给出它来源于纱厂的信息。这里的纱幔仅仅是一个可以提供投影的白纱,提供了一种技术功能,而没有找到与这出戏内在的关联。在江边码头的那场戏中,场上也有一个纱幔,没有给戏份带来任何帮助,既不做投影,也没有灯光,空空旷旷的,没有太多必要。
我看到张謇的遗物当中有一把扇子,在表演中并没有用到,如果能够用上就好了,也特别期待主演康老师能当场挥毫,写一幅字,这一点非常重要。这出戏的多媒体呈现非常好,如果能再做一些修正性的微调,便非常精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