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笔墨随时代飞扬
——访青年艺术家王志国
“在绘画创作的道路上,我始终保持着一份敏感,贪婪地吸收着一切信息,不断捕捉可以进行艺术加工的素材。”青年艺术家王志国说。在王志国的作品中,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份的艺术活力和创作激情,正源于他对艺术的追求和渴望。
王志国近照
大学毕业以后,王志国选择离开家到安徽工作,每到逢年过节,他都会带着妻儿踏上回家的路。最近几年,创作春运题材作品的想法一直在王志国心中涌动。“最初的创作灵感来自我的切身体会和感受。春运时刻,车水马龙,驻足人群,放眼望去,有一个画面在我的脑海隐隐呈现。作为一名美术创作者,我在感慨之余,内心还涌动着一股强烈的表达欲望。”
于是,连续几年,自入冬至春运的这段时间里,你很可能会在车站里见到一个身影。他脖子上吊着相机,左手拿着速写画板,右手握着画笔,不时观望,又不时低头匆匆画下几笔。说到在车站采集素材的经历,王志国还讲了期间的一段小插曲。“取材的灵感稍纵即逝,但是过程有时会被误解。遇到这种情况,我通常稍作解释,便会被理解。但也有一些法律意识比较强的旅客,认为这样侵犯了他们的肖像权,这时我只能掏出随身携带的教师资格证,赶紧证明自己的身份。几次下来,我就学聪明了,再也不敢过于‘投入’拍摄了。”
随着素材的不断充盈,王志国的《归辞》也逐渐显现出真容。160个有着鲜明特色、有血有肉的人物,愈渐清晰地矗立在王志国的笔下。在王志国的心里,这些路人可不是偶然出现在他眼前的人物,而是他千挑万选的一个个行走着的故事。
归辞图 纸本设色 180cm×180cm
“车站就是一个微缩的社会窗口。车站里错落的身影和真实的脸孔让我对春运题材的创作有了更深的想法。”王志国说,通过观察人们的精神面貌状态、着装、物品,可以看出百姓生活境遇的变化。他想把这些真实的瞬间记录下来,挖掘平凡生活里的闪光点。告诉人们,平凡的你我他是这个社会的分子,最能表现大环境里的细微变化。
艺术创作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而艺术的感染对人的影响是深刻又持久的。作为艺术工作者,他们似乎天然肩负着时代赋予的职责和使命。没有复杂的构图形式,没有过分使用绘画技巧,只用极具感染力的笔触描述人们的归乡之情,仅通过画面打动人心,这得益于王志国对社会现象的思考提炼。这样的文化反思不仅深刻,也值得鼓励。
安徽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罗耀东认为,《归辞图》构图饱满,设色古朴,人物众多,形态各异,作者细腻地刻画出了由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口音的人们汇聚而成的归乡大军。此外,作品在立足传统的同时,能够吸取新的材料技法进行创作,画面极具感染力,反映出画家敏锐的洞察力和创作力。
“学习绘画也有些年头了,我时常让自己停下画笔进行思考。我认为创作的难点不仅要让作品准确传达创作者的心声,还要努力在思想上与观者达成共情。”在王志国看来,高超的艺术技巧往往是与作品浑然天成、不露痕迹的,技能当然可以通过训练得到提升,但绝不能脱离作品的内容和观念而独立存在。比如通过研究学习宋代绘画,王志国收获了很多的启发和感悟。
历史上,宋代绘画因其现实性的内容、艺术性的表现接近人民群众的爱好,遂逐渐形成了不失真实又崇尚神趣的写实主义风格。通过专研和揣摩宋代绘画的特点,王志国逐渐将这样的画风融入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之中。“宋人绘画的取材、立意和构图等观念对我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作为一个艺术创作者,我们不能局限于表达个人的小情小调,而要立足于社会,着眼于当下。让作品传递出更多时代的温度和现实的意义。这也是我创作《归辞图》的初心和想法。”王志国说。
艺术是无止境的追求,体悟并去渗透。谈到未来的创作之路,王志国首先表达了自己对国家艺术基金的感谢。“基金的资助不单是资金上的支持,首先是对青年艺术工作者的一种肯定。这份荣誉会不断激励着我: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始终向前,不能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