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潜心书法创作 传承文人情怀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国家艺术基金 > 正文

潜心书法创作 传承文人情怀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9-02-12 16:54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潜心书法创作 传承文人情怀

——访青年书法家王玺

  “学书不是替古人抄书,而是借古人之法,以成自己之书。学习古人,重要的是建立自身的审美。学古而不变者,不能视为创作。”青年书法家王玺如是说。王玺,1986年7月出生于福建省顺昌县,现执教于华东政法大学文伯书院艺术研究中心。三十二岁的他,有着20余年的习书经历,作品在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等各类展览、评奖中屡获佳绩。其中,书法《石涛诗二首》获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艺术人才培养美术类项目滚动资助。

潜心书法创作 传承文人情怀

王玺近照

  那么,在多年的书法创作与研究中,王玺积累了哪些艺术心得、人生感悟?书法《石涛诗二首》是怎样诞生的,在他的艺术生涯中有何重要意义?

  您是何时开始学习书法的?多年勤学苦练,有何创作经验可以分享?

  王 玺:7岁左右开始学书法,初习汉代隶书,以张迁碑为主。之后,又陆续学习了魏碑、唐楷中的经典作品。2007年,考入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开始了书法科班学习。2011年,考入杭州师范大学,攻读书法硕士学位。期间,我对书法史上的代表作品,以及书法史论、篆刻、古代汉语、文字学等相关学科,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学习。这是我的艺术生涯收获最大的阶段,为今后的创作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这些年,我始终坚持点与面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对每种书体、不同书家的作品进行全面学习,这是面的展开;选择符合自身审美的书体及风格作为突破口,进行重点研究,这是点的深挖。临摹,是学书的不二法门。但古人优秀作品中所包含的信息量极大,想在短时间内全部消化是很难做到的。因此,应当增强临摹的目的性、针对性。例如,需要通过临摹来解决什么问题,需要吸收字帖中的哪些要素?如此日积月累,才能将所学内容有秩序地建立在自己的思想中,实际运用时方可清晰呈现出来。临摹的目的,是为了创作。在临摹与创作的关系上,我的做法是同步进行。换句话说,临摹中所获得的知识,即刻便在创作中予以使用,会多少用多少,一点一滴灌注。

  除此,还要注重作品气息的表达,而非单纯的技法磨练。所谓“技”,指的是技术手段,例如笔法、字法、章法等。但书法创作不是炫技,从技法方面接近古人只是形似,从气息上接近古人才是神似。到各地博物馆去欣赏原作,到碑刻、石刻所在地进行考察,直观感受古人的作品,对于书法学习、气息提升十分必要。另外,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点。艺术创作,如果脱离了时代,就等于闭门造车。借鉴今人,是与古人对话的一个桥梁。学习当代优秀书法家,并非抄袭他们的风格,而是关注他们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诠释古人。只有多向优秀书家学习,才能更好地提升自己的水平。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学好书法,必须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古往今来的伟大书家,在学识、修养上都有着极高的建树,王羲之的《兰亭序》,便是技与道的完美结合。

潜心书法创作 传承文人情怀

书法《石涛诗二首》

  创作书法《石涛诗二首》的契机是什么?作品有何特点与创新?

  王 玺:那段时间,我的创作主要关注与清代碑帖的结合,并对赵之谦等人的书法作品进行了相关研究。一直以来,比较喜欢古代题画诗,觉得题画诗中蕴含了大量的美学思想。每读之,常会让我产生强烈的创作冲动。清初著名画家石涛的题画诗颇有意趣,耐人寻味。我经过认真品读,选了其中两首来写,希望通过作品展示与观众批评,来检测自己的创作成果。

  《石涛诗二首》立足于对古人的传承与消化,不同之处主要是作品呈现方式:采用八尺宣纸(248*120cm)进行书写,创作文字共有六列,属于大尺寸、大篇幅。书写风格上,受赵之谦行书的影响,但又不完全模拟其风格,而是融入了王羲之、苏东坡、米芾的行书元素。字形结构关系上,追求通篇统一,同时强调单字形态的变化。

  俗话说,艺无止境。窃以为,《石涛诗二首》作为某一时间段探索的成果,以及我个人创作的转型期作品,还不是很成熟,还有很多具体问题有待完善。精益求精,是艺术创作应有的态度。

  创作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您是怎样克服的?

  王 玺:书法创作,是一瞬间的事。虽然这个瞬间可能是一小时也可能是一天,但比起整个学习过程来说,都是极为短暂的。为了这个短暂的瞬间,要进行技法的锤炼、学识的积累、心境的培养等,做好充分准备。能坚持数年甚至数十年确实很难,也许这就是书法创作中最为困难的一点。不即时见效,某些时候会感觉自己总在原点,但仍然要坚持下去,拥有冷板凳坐穿的毅力,对抗寂寞、忍受孤独的内心。创作过程中,不受制于任何牵绊,才能将内心真实而充分地表达出来。

  古往今来的优秀书家,无不是心怀天下的高尚文人。我们今天谈文化传承,其中重要的一点,便是将文人情怀传承下来并发扬光大。2016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讲话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推出更多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我有幸在现场聆听了讲话,深受鼓舞。

  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文艺作品。近年来,我国书法艺术蒸蒸日上。这得益于国家的大力倡导、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及相关院校的专业培养。作为一位年轻的书法工作者,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让我的内心感到很温暖、很振奋。国家的重视,让我们更有信心、更坚定地将艺术理想实践下去。在未来的书法艺术之路上,还有很多计划有待完成。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我们都将努力克服,争取创作出更好更多的作品,来回馈祖国和人民。

  (光明网记者李姝昱采访整理)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大梦归离》:命起殊途,大梦同归

  • 刘长宇:戏曲视角下春晚小品的角色经典化路径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