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平凡之美
——访青年艺术家董博雅
“并非只有宏大的题材才能展现我们的时代,百姓的生活才是社会的真实写照,而艺术工作者的使命就是要为时代作证明。”青年艺术工作者董博雅喜欢将每天必经之路的景色、人物通过画笔描绘出来。
董博雅近照
这幅5米长的中国画《三好街的故事》,展现了街道上形形色色的人群:烤串的大娘、蒸包子的大爷、摆小摊的夫妻、神气的保安、矮小的清洁工、玩手机的青年、时髦艳丽的女郎、派件中的快递小哥……他们都是街道上最常见的人物,将这些人勾勒出来也最具时代特点。
创作过程中,董博雅借鉴了传统中国画的长卷式构图和散点透视的手法,这种全景式的构图使得背景和众多的人物形象都可以得到较好地展现。一字排开的布局形式,错落有致,简约而不简单。人物形象都安排在同一个背景之中,动静疏密,聚散离合,有浓墨重彩也有浅吟低唱,他们就像一个个音符编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天然的交响,宛如生活就是一场交响乐一般。
“我的初衷很单纯,只是想为身边的普通人画一幅画。”董博雅介绍说:“这些‘小人物’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常常让我没来由地感动——他们日日奔忙劳碌,从事着很多人眼中最普通的职业,但他们却在努力地生活着,带着生命的温度热气腾腾地生活着。就是这简单却又真实的感动,指引我拿起画笔去描绘他们,描绘一种朴素的生活……”
《三好街的故事》
在鲁迅美术学院完成本科、硕士学业后,董博雅选择了留校任教。虽然从事行政工作,但是她一直没有放弃最爱的绘画。“绘画带给我快乐和满足,那种笔尖之下的舞蹈,乐在其中,不足为外人道也。我庆幸我的生活中还有绘画。”董博雅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像作家卡夫卡那样的人,虽然终其一生只是一名小职员,但却用燃烧生命的方式创作,有着丰饶的精神世界。
虽然年富力强,但作为一名年轻妈妈,董博雅经常还是感到力不从心。一天的工作结束后,自己已像是耗尽的电池,而年幼的女儿也正需要陪伴。在创作中国画《三好街的故事》期间,为了集中精力画画,董博雅不得不把两岁的女儿送到奶奶家,而这一别就是7个月。“我不后悔,人在而立之年,若谈不上事业有成,至少也该竭尽全力去做好一件事,我庆幸自己有辛苦付出的经历。”
表现三好街“小人物”的选题在董博雅的脑海中酝酿了许久,但用一年的时间来进行一件大型作品的创作,这是她此前未曾有过的经历,而正是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使她最终坚定信心落下画笔。“我相信专家们一定是在画面的一笔一划之间看到了我诚恳的态度,自己试图通过绘画语言传达的意思能被感知,于我而言已是莫大的满足。”她感谢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更感谢对其作品和观念的认同。“艺术的最终价值在于沟通,一件作品若没有观众的回馈便是永远的缺失,被高度的认可和尊重更是一个画者莫大的幸运。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家艺术基金给予我的不只是物质上的支持,更是精神上的鼓舞,是双重的馈赠。”
作为一名青年艺术工作者,董博雅表示不仅需要扎实的基本功,还需要具备一定高度的审美水平,能够独立地辨别艺术作品的格调、水准、含量;需要大量阅读,开阔眼界;需要笔耕不辍,大量积累。“在创作上,我崇尚深厚的功力和学养,并为之努力;不喜欢讨巧、浮夸、装腔作势。我深信,艺术的可贵不在于矫揉造作和故弄玄虚,而在于朴素直率和有感而发。我的专业是中国画,就是要用字正腔圆的‘中国话’展现民族文化的魅力,让人们看得清楚、读得明白。”(光明网记者崔益明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