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创作与学术研究双管齐下
——访青年艺术家郑利权
郑利权从小就对书法情有独钟,从书法兴趣班起步,是从浙江磐安大山中走出的书法家。毕业于杭州大学中文系的他,在获得了一份相当稳定的大学老师工作的情况下,因为对书画艺术的无限热爱和执着追求,他毅然辞去安逸工作到艺术领域深造,走出了一条从业余到专业,从爱好到职业的艺术之路。如今,他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现任浙江美术馆学术部副主任,主持学术部工作。
郑利权近照
艺术创作与学术研究的双管齐下是郑利权的艺术理念。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全国性书法展览并获奖,举办个人书法展,出版了《笔墨远行——郑利权作品集》《书法梦——郑利权作品集》,策划了多个展览项目,负责浙江省重大社科规划课题项目《浙江通志·美术志》的编纂工作,被称为“理论与创作”双栖型青年艺术家。
郑利权说:“在一些人看来,书法就是写字,其实并不是这么简单。书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蕴涵着深刻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从写字嬗变为书法,不仅需要勤学苦练,而且还要有诗书画印一体同修的学术境界。”
郑利权创作的书法作品《心经》,获得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青年艺术创作人才项目资助,并成功进入2018年度青年艺术创作人才(美术类)项目滚动资助。“《心经》主题系列书法创作”不仅是一个主题性创作项目,也是一个学术性较强的研究课题。在创作方面,用篆隶楷行草五体皆备的创作视角,运用条幅、横幅、斗方、条屏、册页、手卷等多元化创作形式进行创作,以系列化、视觉化的方式呈现《心经》主题。在学术方面,形成了《心经》书法史研究成果,在缺少系统学术研究的当下书法界,这是一个学术亮点。书法创作与理论研究的结合是本项目最大价值所在。
《心经》全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只有二百六十个字,是佛经中字数最少,但影响极大的一部经典著作,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浓缩、佛法的精要。因《心经》内容的特殊意义,以及古代书法的写经传统,历史上由书法大家书写的心经墨迹传世颇多,其中以怀仁《集圣教序》、赵孟頫、弘一法师为代表。对历史上的《心经》书法脉络进行研究与梳理,有助于推进创作项目的学术深入。
《心经》
《心经》的字数达到260个,可以形成一定的创作规模,而全文四条屏长幅创作则是本项目的一大亮点。在创作中,郑利权形成“长幅四条屏”“四字条幅”“单字斗方”“联句创作”“日常册页”等5个系列,以“组”为创作概念,形成《心经》书法创作项目的规模化与系列化。
虽然《心经》的主题有一定的内容局限性,但与《心经》相关的题材较多,诸如《心经》相关注释、《心经》相关的联句、《心经》相关的名言警句等。本项目在创作内容上由《心经》本身向《心经》相关题材扩散,增加创作项目的内容维度。
因内容的特殊意义,以及古代书法的写经传统,《心经》书法创作项目与日常书写相结合,也是本项目创作的一大亮点,赋予本项目特殊的学术意义。为创作书法《心经》,自2016年7月国家艺术基金立项以来,郑利权将《心经》书法创作演变为自己的“日课”,每天至少书写一遍,累计书写《心经》达200余张。
郑利权带有实验性质的书法创作,将创作项目与日常书写结合,突显日常书写的意义,将古人抄经的行为,转变为书法日课形式,每日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固定尺幅进行心经临写或创作,呈现出创作者近一年的书法创作状态。通过书法艺术形态继承传统《心经》书法创作精粹,将书法创作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升华与拓展《心经》主题创作的文化意义。
“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是我书法艺术创作的起点,主题性创作与系列化创作是以后将要坚持的方向。”作为一名“理论与创作”双栖型的青年艺术家,郑利权对未来的创作有了更加明晰的方向,“对于青年艺术家的培育与支持,不仅是经费,更是一项国家荣誉,是对个人艺术的认可,激励我不断创作精品佳作,不断攀登艺术高峰。”未来,在创作方面,郑利权计划继续深入探索《心经》书法创作的内容与形式,举办《心经》主题书法作品展,以展览形式汇报项目的创作成果。而在理论方面,他计划出版一本学术著作。出版《心经主题书法史研究》,以《心经》为线索,对中国书法史上主要的《心经》主题作品进行学术梳理、作品考证与内涵分析,挖掘《心经》书法背后的文化史,图文并茂地呈现《心经》书法创作史,传播中华《心经》文化,陶冶美好心灵。
在当代书坛书风同质化的当下,郑利权走出了一条新路。他的作品获得了许多浙江老一辈书法家以及专家学者的肯定,被浙江省书法家协会顾问、西泠印社执行社长刘江评价为“格调高,驻基传统”。郑利权认为,对于书家而言,要如何创作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书法精品,必须做好“学养”、“品格”、“基础”、“个性”四篇文章:一是重“学养”,提升作品的内涵力。二是重“品格”,提升作品的生命力。三是重“基础”,提升作品的亲和力。四是重“个性”,提升作品的原创力。(光明网记者崔益明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