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创作要有破茧而出的精神
——访青年艺术家李素芳
陶瓷艺术,是土与火的结合,是一种既年轻又古老的艺术。说它年轻是因为现代陶艺的独立和发展,古老是因为它伴随着人类文明史,透着原始的魅力。
在国家艺术基金“中国艺术新视界2018”巡展南京站的现场,青年艺术家李素芳的陶艺作品《山之意》展出,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观看。《山之意》系列陶艺作品,以透空的形式,将有序排列的泥条放置在光影空间中,他们或细或粗、或长或短、或疏或密,透过光影转换着虚空与真实的形态,在有无、虚实之间,将自然的秩序和节制的韵律所携带着的生命美感传递出来。
李素芳近照
作品因心意而成形
李素芳,1995年以优异的成绩被中国美术学院录取,开始学习陶瓷设计。1998年又顺利考上了中国美术学院陶艺专业研究生,师从中国现代陶艺的先驱陈淞贤教授。毕业后任教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她创作的陶艺作品曾获得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陶艺展铜奖、中国当代陶瓷艺术作品展优秀奖。
陶艺《山之意》是李素芳2003年以来一直探索、创作的系列陶艺作品,通过这个系列作品表达对山的理解和情感抒怀。
李素芳居住的地方靠近山,从书房望出去便是山。冬去春来,及至浓夏,山林的树叶从新生到枝条浓密,阳光下云朵的影子绵延变化。山色自然的四时变化和生机拨动了她的心,激发了她的灵感,令她萌发用陶土做出山林浮光掠影的韵致景色的想法,并试图表现出在看山、看树、看云影变幻时所生发出的惬意心情,以及山林里生生不息的生命轮回景象。
李素芳《山之意》
《山之意》系列作品以陶土或瓷土为材料,采用多种烧成方式,将山林从春到冬一年四时里的山景变化表现出来。这系列作品有如温润如玉的青瓷,表现初春之时含蓄的浅绿色调,恰如江南三月的山林,隐浮着浅浅的绿意;又有如浓烈奔放的红色紫砂土,展现出秋之山林的艳色调,满目的枝叶张扬蔓生;又有如柴烧窑里融出的五彩山林,粗糙而深沉,带着秋天粗烈烈的触感;又有如江南初雪后,积雪下寒峭的枝干发散出的黑色幽光,静谧肃穆,悄然而立;又有如大雪铺满山林天地一般,呈现出寂静、平和的氛围。
抽象,是李素芳创作陶艺作品的主要形式,建造空间结构,将所见到的大自然的视觉感受和形态感知用抽象的空间形式粘结起来,并调整结构之间的呼应关系,以此形成一种内在的张力。司空图主张诗歌要有“韵外之致”“味外之旨”。陶艺也是如此,当所有的结构建立、调整形成的视觉形态,产生山的意象时,光影的变幻让她一再流连构建这些有趣的空间。
在陶艺创作构思中,李素芳总是不知不觉加入山水的意境,或者是将从自然中感悟到的诗意片段制作成颇具意象性的山、流动的光影和云、水。她认为,作品中的诗意应是出于本心的,视觉中美感或形态应给人以触动,也因着心意而成形。泥土的材质由柔软可塑到入火烧结,历经石成土、土成泥、泥成陶的过程,每位陶瓷艺术家对此都有着自省。当作品不再是对自然的真实模拟和重复的时候,这些渗透着艺术家心灵情感的客观形象也得到升华,成为深刻反映艺术家个性和情怀的载体。艺术创作是抒怀、是怡情、是人生观的一种体现。
创作是技艺和材料的碰撞
林语堂曾说过,在艺术作品中,最富有意义的部分即是技巧以外的个性。对此,李素芳觉得,当制作陶瓷的技术达到一定高度时,技术技巧的高超与否已经不是一件艺术品是否成为杰作的视觉焦点,技巧之外的意味更为重要。对于陶瓷创作来说,技巧是决定作品达致巧夺天工境界的基础,工艺精湛即意味着艺术家技艺的程度和对材料熟悉的程度。当技巧不是障碍的时候,作品最富有意义的那部分内涵得以显现。
在创作草稿构思阶段,李素芳特别关注山的形态与陶瓷材料的泥条形态、泥条的疏密和烧成色泽之间的关联变化。在她的创作构思中,既有江南柔和起伏的丘陵,也有变化丰富的山地,还有高原雪线的痕迹和转折的山峰阴影,以及裸露的山石、茂密的山林、山脉起伏的边缘线、雪压树木枝干的变化等。所有的构思,所有的细节,都必须通过技艺和材料碰撞,并通过陶瓷这个材质展现出来,以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
《山之意》系列作品采用不同的陶瓷材料和烧制方式,体现出不同材料的不同特性,并通过不同材料的特性,展现出材料的自然状态,像冰川、雪谷、或者山色的微妙变化等。譬如,青瓷如玉,如春水般的材质,含蓄而内敛,就适宜表现山之春景。在实际创作中,李素芳往往要经历多次反复地尝试和烧制,才能完成一件无瑕疵的青瓷作品。宜兴紫砂陶土颜色丰富,泥的粘性好,适合塑造曲折丰富的造型。粗陶质地粗犷,以柴烧的方式,可以使其呈现出深秋山林的厚重层次感。自然融化的木灰则可以在陶土上形成斑斓的釉色,并使陶土在火里泛出不同层次的红色和灰绿色,而灰釉和陶土则又交相应和,使陶土表面形成柴烧特有的质地和美感。不同材料展现出来的质地和气质是不尽相同的。
把作品做好就足够了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是我们民族骨子里的骄傲。一件有生命力的陶艺作品是和创作者的思想情感、文化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山之意》获得了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或许正是因为这是一组表达山的精神的作品。
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似春雨润物,滋养着优秀的青年艺术家不断成长。对青年艺术家来说,是鼓舞,是勉励,更是奋起,只要把自己的作品做好就足够了。
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鼓励了李素芳更加深入地去创作好的艺术作品。想把中国文化里面很精髓的东西,很美的东西,人们很向往的一种境界放进作品里。2016年以来,她开始以蚕茧为素材,用陶艺表现形式探讨生命的意义和新生的主题。她觉得,在历史的长河里,在民族的文化传承里,艺术家有这样的使命去造就自己的作品,让思考的火花点燃生命的意义。就像蚕茧,如果只是普通的完成生命的秩序,遗留下的只是空壳,而一旦将自己生命奉献出去,换得的是绚烂的丝绸,是另一种新生。她认为,在自己的作品里始终都要有一种骨骼、一样精神。对青年艺术家来说,创作作品正是在寻找这样的一种理想和精神。(光明网记者崔益明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