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性是绘画的灵魂
——访青年画家侯丹锋
“《我们将去向哪里》选题切入点关乎民生、关乎当代,画面整体效果很好,有一定的现代感与装饰感。现实主义题材,要想表现浪漫气息,难度较大。但侯丹锋笔下的女性人物,秀美且具有明显的个性特征。背景处理,巧妙地体现出了迷茫、压抑的氛围,与主题相契合。”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授张小琴评价说。国画《我们将去向哪里》由青年画家侯丹锋创作,获得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2018年度青年艺术创作人才(美术类)滚动资助。
侯丹锋近照
侯丹锋,生于1977年,祖籍陕西商州。“从小,我就对一切美的事物比较敏感和好奇,尤其喜欢画画。”侯丹锋说。多年来,他勤奋钻研、精益求精,绘画技艺不断进步。2012年,结业于全国首届工笔人研修班。此后,逐渐确立了工笔画这一创作方向。他的作品,将写意与写实、抽象与具象、水墨与色彩有机结合,意境悠远而深邃,耐人寻味。迄今为止,共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各类展览11次。例如,《守望家园》入选2011全国中国画作品展,《有梦的季节》入选2012全国中国工笔画展,《春归无觅处》入选“金陵文脉”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影叙往事》荣获2015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优秀奖,《清音》入选2016全国中国画作品展,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北京进修期间,侯丹锋结识了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敏锐地捕捉到他们在毕业季时普遍存在的茫然、浮躁、不安、无奈等情绪。“供养孩子读完大学,对一个普通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父母都希望孩子们毕业后有个好出路,可现实有时不是那么理想。我想用传统工笔画的表现形式,来完成一幅反映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作品。”侯丹锋介绍。创作国画《我们将去向哪里》期间,他多次到大学校园、人才市场观察、写生,拍了一系列图片资料。然后,反复进行构图与分析,主动推翻了很多想法与草图。“底稿完成后,没有足够大的过稿台。我就找到一家酒店的玻璃门,趴着过了三天稿子。”侯丹锋表示。
国画《我们将去向哪里》
技法方面,国画《我们将去向哪里》在传统工笔重彩的基础上,加入了一些小特技。构图形式,则取稳定之势,以街道变电箱为背景,寓意毕业生的复杂情绪。画面以淡雅的灰调为主,以红色和黑色增加秩序性,可谓在统一中有丰富性、在平面中有装饰性,使得笔墨有了时代特征。侯丹锋认为,艺术性是绘画的灵魂。今天的工笔人物画创作,需要在继承传统技法的基础上,融入一些现代思想理念和审美元素,来避免匠气。
除了工笔画,侯丹锋还一直坚持创作写意画。在他看来,二者都是中国画的表现形式,画理是相通的。“相对而言,写意画重在灵感。工笔画创作,往往耗时较长,需要把灵感保持始终,需要有清醒的头脑,以及较强的应变能力和情感控制力。”侯丹锋分析。工笔画创作,是一件辛苦之事。一幅作品的生成,需要经历多个环节,作者须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从素材积累到小构图、大色块的安排,从感性认识到理性创作,虽然这期间有困惑、有消极,但当找到新思路、新方法时,就会感到豁然开朗。创作趋于完成时的那份喜悦,可以赶走一切烦恼。”侯丹锋如是说。
时间的脚步不会停留,生命的意义在于探索。俗话说,艺无止境。“感悟自然,感悟生活,倾听内心的声音,让生活不再繁复,让生活单纯起来。绘画是一种表达方式,我喜欢这种安静的方式。”侯丹锋表示,艺术家不能把自己关在象牙塔里,而必须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只有眼界大、视野广,才能创作出意境深远、意味深长的作品。“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对我的艺术生涯是一次完美的肯定与鼓励,给了我莫大的勇气与信心,让我坚定了目标和方向,努力去实现人生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