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与现代间创造琉璃之美
——访青年艺术家任波
任波出生于素有“中国琉璃之乡”之名的山东博山,伴随着琉璃文化的点点滴滴长大。“从小就对琉璃耳濡目染,每天看着运送琉璃料的车来来往往,零碎的琉璃料渣被颠落一路;高低不平的老式街道上,堆放着五颜六色的琉璃棒料。”任波说,这是他童年最多的记忆。
16岁时,任波第一次踏进琉璃灯工的工作间,看到老艺人们用一束火和一根琉璃棒便可以做出各种生动、逼真的动物,“就像魔法棒一样,感觉特别神奇”。他从此便陷入了琉璃的多彩世界中。同年,他开始在博山美术琉璃厂工艺美术研究所拜师学艺。
任波
学习的道路是艰苦的。白天上班、学习之余,晚上任波时常一个人练习到很晚,“累了就仰头打个盹儿,醒了再继续,第二天依旧”,任波说。因为制作琉璃工艺品需用火,难免伤到自己,任波的手上、身上仍可见一些伤疤。虽然辛苦,但他心里只想有一天也能做出精美的琉璃工艺品。
功夫不负有心人,两年后,他的技术得到认可,开始从事专门的灯工研究制作,负责新产品的开发和打样,成了最年轻的“老师傅”。2016年,任波获得第八届中国(山东)工艺美术博览会“人立陶琉”杯山东省工艺美术创意奖金奖;2018年,任波参加了国家艺术基金博山琉璃艺术创作人才培养项目,作品《春•果盘》获得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艺术人才培养(美术类)滚动资助。
作品《春•果盘》创新地以网状树枝为主体来制成果盘样式,同时点缀绿叶和昆虫。整体流线型的设计和制作,既要体现枝干力量之美,又要体现春天嫩叶的生机勃勃,让二者能够展现出灵动与诗意,给观赏者带来自然的和谐之美。任波说,以往他的琉璃作品大多是偏向传统性和观赏性的,这次则尝试了一次艺术性与实用性的结合。“果盘是来盛放东西的,敞开的果盘也内含包容之意;取春景,则是万物复苏、欣欣向荣之意。”
《春•果盘》
在有了创作想法之后,任波需要先试制材料,寻找最合适的一种。选好材料才能开始正式的制作,此次他仍以传统的琉璃烧制技艺为基础,尝试了技法上的一些新经验。而创作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在于,由于琉璃棒料的料性问题,烧制中时常出现炸裂的情况。“经常烧完这边,另一边就会出现裂痕,反反复复”,任波说,这极考验制作者的耐心,需要多次的反复烧制和退火,最终确保无一裂痕为止,才能进行整体退火。
至此,作品的主体部分才算完成,然后再进行点缀细节的制作。如果盘上点缀的昆虫,“既要做得逼真,体积还不能太大,对技术水平要求比较高”。任波特意买来一些真的昆虫标本,反复观察对比和试制,按比例进行缩小制作,对他来说,也是一次不小的自我挑战。
任波认为,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不仅要有好的设计理念,还要有精湛的技艺表现,两者缺一不可。《春•果盘》这件作品也是如此,其不仅在创作理念上颇具新意和艺术感,且具有表现张力和现代的艺术审美价值,既突出了他高超的灯工制作技艺,也很好表现了他的艺术理念。
“我属于传统琉璃烧制技艺的现代派。”任波这么评价自己,既继承了传统琉璃烧制技艺的精髓,也不断创新、推广传统技艺新的表现形式,融入新的创作理念,不断创新作品的呈现方式,同时,也积极推动传统工艺品向艺术品的转变,提升其艺术价值——这是他在不断努力的方向。
现今,任波依然保持了当初刻苦学习的习惯,时间滚滚向前,他的技艺也不断提高,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琉璃早已成为他这一生为之努力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