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画柔情 前行不止
——访青年艺术家丁远亮
安徽芜湖有着“铁到芜湖自成钢”之称,成熟的铁工艺为铁画的诞生提供了良好的先天条件。芜湖铁画素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工艺精湛而著称,并于2006年进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次在广东佛山实习时,丁远亮偶然接触到了铁艺。“像以贝壳、椰子壳和铁等为材料制作东南亚风情的装饰品和家居用品,非常受外国人和国内设计师的喜爱。”丁远亮说,这也引起了他对铁艺和自然材料的兴趣。
丁远亮近照
后来,他回到芜湖,跟随凌晓华学习铁艺。后者是芜湖铁画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对铁画锻制工艺有着很深的研究和造诣。在他的影响下,丁远亮一方面学习芜湖铁画的锻制技艺,一方面也对民族传统工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16年时,他在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专业就读研究生,开始系统学习和研究民族工艺和民族装饰艺术。2017年,丁远亮参加了国家艺术基金“芜湖铁画创意人才培养”项目,《尚“扇”若水》《福禄羽》《太平山水图之赭山图》等作品便是他在培训期间完成的。
在创作《福禄羽》时,由于丁远亮是第一次尝试在铁艺中运用“面”概念,感到作品效果并不理想,也引起了他学习银器制作的想法。培训结束后,他便开始在大理随白族师傅学习传统首饰和银壶等手工锻制、錾刻技术。2018年,丁远亮还参加了国家艺术基金“苗族银饰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在之后的创作中,他将芜湖铁画锻制与白族银铜器锻制技艺进行结合,尝试一些具有徽派元素的铁艺和银铜器作品。谈到艺术成就,丁远亮称自己目前还谈不上有什么成就,“只是在往艺术这条路上摸索着走”。
《尚“扇”若水》
创作该作品的初衷是什么?内容有何寓意?
《尚“扇”若水》是一幅创意作品。在学习期间,我发现,教我们铁画制作的师傅可以用铁片制作银杏叶,用一把锤子敲出的线条就像錾子錾刻的那样优美,制作出的银杏叶非常逼真,于是便想尝试这种方法。而铁画创作中也主要使用“线”,对“面”的运用较少,我也尝试一下如何使用“面”的概念。创作时遵循我国传统图案“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原则,以“扇”和“善”,“葫芦”和“福禄”的谐音,创作出《尚“扇”若水》《福禄羽》来传达新时期 “善”“福禄”的吉祥寓意。其中,《尚“扇”若水》的把手,采用了“竹”的元素,意在传达节节高升之意。
《太平山水图之赭山图》则是一次传统题材的创作。从萧云从的《太平山水图册》中选择画稿,我第一眼就选择了“赭山图”。可是,选图后却思虑再三不敢动手制作,因为“赭山图”画面非常繁密,需要自己处理虚实,将画面分为若干部分再组装成一幅完整作品。赭山是芜湖八景之一,也是芜湖人心中的城市花园。那里树木茂密,山中远离城市喧嚣,让人感到平和宁静。于是,我在创作时采用平和不突出的缓和线条,突出山的平和宁静,传达一种包容万物、默默奉献的精神。
作品有何创新之处?
与我以往的铁画作品相比,这次创作涉及到了“面”的运用以及对更大幅画面的整体把握。《尚“扇”若水》作为创意类作品,利用锤子锤刻比利用錾刀更自由、也更难控制,要使每一锤的力道合适并落到想要的位置,均有一定难度。材料采用的是0.5规格的铁皮,在没有退火的情况下制作,一方面保持材料的原色,便于后期用火自然着色,一方面也为凸显羽毛的柔软之感增加了难度。
《太平山水图之赭山图》
而在《太平山水图之赭山图》之前,我的作品都在追求线的夸张感和锤打的肌理美,因为我认为锻打就要有锻打的锤痕感。但这幅作品没有特意追求线条的硬朗和锤打的肌理,更多的则是突出线条的柔美缓和,以符合江南文人气质和赭山的包容奉献精神。
创作过程中有无遇到一些困难?如何克服?是否有印象较深的细节和感悟?
创作《尚“扇”若水》时,制作羽毛叶没有什么难度,静下心来用锤子慢慢锤刻就好。但在组装时,为了表现扇子的整体形象和羽毛的层次,焊接方面遇到一些问题,尝试了多次都没有达到我想要的效果。组装后,用火自然着色时也出现了问题,现在回想起来,创作这幅作品时遇到了很多问题,却也学到了很多。
在创作《太平山水图之赭山图》时,用了将近20天才完成这幅作品。首先,需要在心中将整幅画面分割成若干块进行分步制作,然后再整体组装一起;其次,整幅作品中树木较多,如何处理这些树木也是一个难题。在请教了师父后,我将松树进行细致处理,突出枝干和繁密的松针,小杂树则追求自然效果,这样不失原画中的树木繁密之感。而如山石,则需突出线条,讲究心态平和,需要我一锤锤地进行锻打;房屋因线条较短,焊接的难度较大,最后采用了嫁焊的方法。这也是我迄今为止所做的最大一幅作品,最后的组装也是一个大难题,好在最后在凌晓华和叶合两位师父的指导下顺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