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版画《天问》,古问新解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国家艺术基金 > 正文

版画《天问》,古问新解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9-03-25 09:21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版画《天问》,古问新解

  ——访青年艺术家王启凡

  “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天问》是战国诗人屈原创作的一首长诗,表现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质疑,以及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被誉为“千古万古至奇之作”。一千年后,唐代文学家柳宗元作《天对》一篇,来回答屈原在诗中提出的问题。今天,青年艺术家王启凡别出心裁,以水印木刻版画形式来表现《天问》,对文学经典进行了丰富的审美想象。作品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视角,有着古问新解的意义,且在形式表达上作出了积极探索,先后获得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2018年度青年艺术创作人才(美术类)滚动资助。

版画《天问》,古问新解

王启凡近照

  王启凡,1989年出生于山东,2015年硕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现在该校攻读博士学位。“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其时,我正处于毕业创作的构思阶段,受讲话启发,将研究重心从西方现当代艺术语境,转移到对于传统文化的挖掘。”王启凡介绍。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今天的版画艺术创作,应当选取什么样的题材和角度呢?

  “我儿时喜欢观察天上的星星,对这个世界有着许多疑惑与想象。长大后,读到屈原的《天问》,深受触动。《天问》对世界提出了170多个问题,从天到地,从万物到人间,从自然到社会,从历史到现实,慢慢指向哲学的终极命题。”王启凡表示,《天问》一诗让自己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冲动。经过构思、练笔,把草图拿给导师看时,很快就通过了。随后,王启凡克服重重困难,以传统的单刀木刻技法,和散点透视的地图式的叙事形式,创作了12幅相关作品,包括龟仙篇、亢龙篇、食女篇、山鬼篇、河洲篇、神形篇、刑死篇等。值得一提的是,在设置这个系列构图时,作者以水纹作为一个基数点。每张图片的上下左右,都可以在构图上连接起来。这就打破了版画制作和构图对尺幅的限制。

版画《天问》,古问新解

版画《天问》系列,65cm×82cm×12,2015年

  我们知道,传统雕版木刻用的是密度极高的梨木。这种木材很难找到,而且需要多年的浸泡和阴干,将木质里的胶性与活性去掉,才能进入最佳的水印木刻状态。“有鉴于此,创作水印木刻版画《天问》系列时,我采用了以现代快速烘干技术制成的梨木原料。”王启凡坦言,在后期的印刷中,这种不确定因素带来了很多困难。木板在不断地湿水、晾干过程中,发生着形变甚至炸裂。“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采用重物压平、修版等,来进行调整。其中还有两块,因不满意而进行了重刻。”他回忆说。

  与其他很多艺术门类相比,版画更讲求制作,对每个步骤都有着严格要求。“我将画好的稿子做在木板上,然后进行刻版。完成制版后,再用宣纸进行印刷。听起来简单,其实这里省略了一万个细节步骤。每个细节,都可能直接影响到最后的效果。”王启凡分析,版画创作过程一直都在变化之中,有时结果甚至会和预想背道而驰。尽管过程曲折、难度较大,但他认为,这种意外和惊喜也很有意思。“版画有很多特质,比如复数性。这让我能够尝试不同形式的作品面貌。而且,传统木刻语言的刀刻韵味,是直接绘画所不能达到的。”他如是说。

版画《天问》,古问新解

版画《天问》系列之龟仙篇,65cm×82cm,2015年

  有评论认为,王启凡的《天问》系列好似想象中的一场穿越大戏。“这些年,穿越剧比较流行。在创作《天问》系列之前,我就经常幻想自己穿行在古代,就像幻想人类不需要吃饭一样刺激,以往所有的经验都会刷新。”王启凡打趣说。在他看来,屈原从宇宙问及苍茫大地的疑惑,其实纠缠了愤怒和不解、荒诞和虚无。千百年来,围绕我们的疑惑从未改变,并且这种混沌将无穷无尽地延续下去。“《天问》系列是对千年问答的感悟与敬仰,是一个当代人经过混杂的知识经验之后,从臆造出来的东方文学意象中对自我的发问,迷途归路。”王启凡说。

版画《天问》,古问新解

版画《天问》系列之龟亢龙篇,65cm×82cm,2015年

  谈及水印木刻版画《天问》系列,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苏新平表示:“一个是文学源头的《天问》,一个是艺术转换的《天问》,若是将其转化为一个画面,应是带有散点透视性质的。《天问》系列,只是王启凡的一个开始。相关创作,未来还要进一步延续下去,希望形成一个具有史诗气质的延续,具备史诗般的传承意义。”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易英评价道,作品并不激烈,反而非常冷静。看得出,作者试图把版画语言做到极致。“《天问》系列把复数性进行了纯粹化,将图形简化到了最小的单位。然后,把极简的图形作重复的排列,形成了独特的视觉效果。”易英分析,作者王启凡在努力寻找形式表达的新的可能性,但在对既有形式不断否定的过程中,不自觉地进入后现代的语境。

  《天问》之“问”,内容奇绝,耐人寻味。王启凡的水印木刻版画《天问》问世以来,备受关注和好评。“感谢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让我明确了创作方向,坚定了创作信心。艺术创作,需要主动修身立德,在技艺上不断钻研。同时,不能沉醉于艺术语言上的小情绪,而要有清醒、开阔的视野,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王启凡表示。

  (光明网记者李姝昱采访整理)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东北作家群”笔下的破碎母题与赛博重构

  • 舞剧《咏春》,靠什么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