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画《天问》,古问新解
——访青年艺术家王启凡
“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天问》是战国诗人屈原创作的一首长诗,表现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质疑,以及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被誉为“千古万古至奇之作”。一千年后,唐代文学家柳宗元作《天对》一篇,来回答屈原在诗中提出的问题。今天,青年艺术家王启凡别出心裁,以水印木刻版画形式来表现《天问》,对文学经典进行了丰富的审美想象。作品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视角,有着古问新解的意义,且在形式表达上作出了积极探索,先后获得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2018年度青年艺术创作人才(美术类)滚动资助。
王启凡近照
王启凡,1989年出生于山东,2015年硕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现在该校攻读博士学位。“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其时,我正处于毕业创作的构思阶段,受讲话启发,将研究重心从西方现当代艺术语境,转移到对于传统文化的挖掘。”王启凡介绍。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今天的版画艺术创作,应当选取什么样的题材和角度呢?
“我儿时喜欢观察天上的星星,对这个世界有着许多疑惑与想象。长大后,读到屈原的《天问》,深受触动。《天问》对世界提出了170多个问题,从天到地,从万物到人间,从自然到社会,从历史到现实,慢慢指向哲学的终极命题。”王启凡表示,《天问》一诗让自己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冲动。经过构思、练笔,把草图拿给导师看时,很快就通过了。随后,王启凡克服重重困难,以传统的单刀木刻技法,和散点透视的地图式的叙事形式,创作了12幅相关作品,包括龟仙篇、亢龙篇、食女篇、山鬼篇、河洲篇、神形篇、刑死篇等。值得一提的是,在设置这个系列构图时,作者以水纹作为一个基数点。每张图片的上下左右,都可以在构图上连接起来。这就打破了版画制作和构图对尺幅的限制。
版画《天问》系列,65cm×82cm×12,2015年
我们知道,传统雕版木刻用的是密度极高的梨木。这种木材很难找到,而且需要多年的浸泡和阴干,将木质里的胶性与活性去掉,才能进入最佳的水印木刻状态。“有鉴于此,创作水印木刻版画《天问》系列时,我采用了以现代快速烘干技术制成的梨木原料。”王启凡坦言,在后期的印刷中,这种不确定因素带来了很多困难。木板在不断地湿水、晾干过程中,发生着形变甚至炸裂。“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采用重物压平、修版等,来进行调整。其中还有两块,因不满意而进行了重刻。”他回忆说。
与其他很多艺术门类相比,版画更讲求制作,对每个步骤都有着严格要求。“我将画好的稿子做在木板上,然后进行刻版。完成制版后,再用宣纸进行印刷。听起来简单,其实这里省略了一万个细节步骤。每个细节,都可能直接影响到最后的效果。”王启凡分析,版画创作过程一直都在变化之中,有时结果甚至会和预想背道而驰。尽管过程曲折、难度较大,但他认为,这种意外和惊喜也很有意思。“版画有很多特质,比如复数性。这让我能够尝试不同形式的作品面貌。而且,传统木刻语言的刀刻韵味,是直接绘画所不能达到的。”他如是说。
版画《天问》系列之龟仙篇,65cm×82cm,2015年
有评论认为,王启凡的《天问》系列好似想象中的一场穿越大戏。“这些年,穿越剧比较流行。在创作《天问》系列之前,我就经常幻想自己穿行在古代,就像幻想人类不需要吃饭一样刺激,以往所有的经验都会刷新。”王启凡打趣说。在他看来,屈原从宇宙问及苍茫大地的疑惑,其实纠缠了愤怒和不解、荒诞和虚无。千百年来,围绕我们的疑惑从未改变,并且这种混沌将无穷无尽地延续下去。“《天问》系列是对千年问答的感悟与敬仰,是一个当代人经过混杂的知识经验之后,从臆造出来的东方文学意象中对自我的发问,迷途归路。”王启凡说。
版画《天问》系列之龟亢龙篇,65cm×82cm,2015年
谈及水印木刻版画《天问》系列,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苏新平表示:“一个是文学源头的《天问》,一个是艺术转换的《天问》,若是将其转化为一个画面,应是带有散点透视性质的。《天问》系列,只是王启凡的一个开始。相关创作,未来还要进一步延续下去,希望形成一个具有史诗气质的延续,具备史诗般的传承意义。”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易英评价道,作品并不激烈,反而非常冷静。看得出,作者试图把版画语言做到极致。“《天问》系列把复数性进行了纯粹化,将图形简化到了最小的单位。然后,把极简的图形作重复的排列,形成了独特的视觉效果。”易英分析,作者王启凡在努力寻找形式表达的新的可能性,但在对既有形式不断否定的过程中,不自觉地进入后现代的语境。
《天问》之“问”,内容奇绝,耐人寻味。王启凡的水印木刻版画《天问》问世以来,备受关注和好评。“感谢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让我明确了创作方向,坚定了创作信心。艺术创作,需要主动修身立德,在技艺上不断钻研。同时,不能沉醉于艺术语言上的小情绪,而要有清醒、开阔的视野,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王启凡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