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版画《天问》,古问新解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国家艺术基金 > 正文

版画《天问》,古问新解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9-03-25 09:21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版画《天问》,古问新解

  ——访青年艺术家王启凡

  “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天问》是战国诗人屈原创作的一首长诗,表现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质疑,以及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被誉为“千古万古至奇之作”。一千年后,唐代文学家柳宗元作《天对》一篇,来回答屈原在诗中提出的问题。今天,青年艺术家王启凡别出心裁,以水印木刻版画形式来表现《天问》,对文学经典进行了丰富的审美想象。作品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视角,有着古问新解的意义,且在形式表达上作出了积极探索,先后获得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2018年度青年艺术创作人才(美术类)滚动资助。

版画《天问》,古问新解

王启凡近照

  王启凡,1989年出生于山东,2015年硕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现在该校攻读博士学位。“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其时,我正处于毕业创作的构思阶段,受讲话启发,将研究重心从西方现当代艺术语境,转移到对于传统文化的挖掘。”王启凡介绍。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今天的版画艺术创作,应当选取什么样的题材和角度呢?

  “我儿时喜欢观察天上的星星,对这个世界有着许多疑惑与想象。长大后,读到屈原的《天问》,深受触动。《天问》对世界提出了170多个问题,从天到地,从万物到人间,从自然到社会,从历史到现实,慢慢指向哲学的终极命题。”王启凡表示,《天问》一诗让自己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冲动。经过构思、练笔,把草图拿给导师看时,很快就通过了。随后,王启凡克服重重困难,以传统的单刀木刻技法,和散点透视的地图式的叙事形式,创作了12幅相关作品,包括龟仙篇、亢龙篇、食女篇、山鬼篇、河洲篇、神形篇、刑死篇等。值得一提的是,在设置这个系列构图时,作者以水纹作为一个基数点。每张图片的上下左右,都可以在构图上连接起来。这就打破了版画制作和构图对尺幅的限制。

版画《天问》,古问新解

版画《天问》系列,65cm×82cm×12,2015年

  我们知道,传统雕版木刻用的是密度极高的梨木。这种木材很难找到,而且需要多年的浸泡和阴干,将木质里的胶性与活性去掉,才能进入最佳的水印木刻状态。“有鉴于此,创作水印木刻版画《天问》系列时,我采用了以现代快速烘干技术制成的梨木原料。”王启凡坦言,在后期的印刷中,这种不确定因素带来了很多困难。木板在不断地湿水、晾干过程中,发生着形变甚至炸裂。“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采用重物压平、修版等,来进行调整。其中还有两块,因不满意而进行了重刻。”他回忆说。

  与其他很多艺术门类相比,版画更讲求制作,对每个步骤都有着严格要求。“我将画好的稿子做在木板上,然后进行刻版。完成制版后,再用宣纸进行印刷。听起来简单,其实这里省略了一万个细节步骤。每个细节,都可能直接影响到最后的效果。”王启凡分析,版画创作过程一直都在变化之中,有时结果甚至会和预想背道而驰。尽管过程曲折、难度较大,但他认为,这种意外和惊喜也很有意思。“版画有很多特质,比如复数性。这让我能够尝试不同形式的作品面貌。而且,传统木刻语言的刀刻韵味,是直接绘画所不能达到的。”他如是说。

版画《天问》,古问新解

版画《天问》系列之龟仙篇,65cm×82cm,2015年

  有评论认为,王启凡的《天问》系列好似想象中的一场穿越大戏。“这些年,穿越剧比较流行。在创作《天问》系列之前,我就经常幻想自己穿行在古代,就像幻想人类不需要吃饭一样刺激,以往所有的经验都会刷新。”王启凡打趣说。在他看来,屈原从宇宙问及苍茫大地的疑惑,其实纠缠了愤怒和不解、荒诞和虚无。千百年来,围绕我们的疑惑从未改变,并且这种混沌将无穷无尽地延续下去。“《天问》系列是对千年问答的感悟与敬仰,是一个当代人经过混杂的知识经验之后,从臆造出来的东方文学意象中对自我的发问,迷途归路。”王启凡说。

版画《天问》,古问新解

版画《天问》系列之龟亢龙篇,65cm×82cm,2015年

  谈及水印木刻版画《天问》系列,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苏新平表示:“一个是文学源头的《天问》,一个是艺术转换的《天问》,若是将其转化为一个画面,应是带有散点透视性质的。《天问》系列,只是王启凡的一个开始。相关创作,未来还要进一步延续下去,希望形成一个具有史诗气质的延续,具备史诗般的传承意义。”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易英评价道,作品并不激烈,反而非常冷静。看得出,作者试图把版画语言做到极致。“《天问》系列把复数性进行了纯粹化,将图形简化到了最小的单位。然后,把极简的图形作重复的排列,形成了独特的视觉效果。”易英分析,作者王启凡在努力寻找形式表达的新的可能性,但在对既有形式不断否定的过程中,不自觉地进入后现代的语境。

  《天问》之“问”,内容奇绝,耐人寻味。王启凡的水印木刻版画《天问》问世以来,备受关注和好评。“感谢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让我明确了创作方向,坚定了创作信心。艺术创作,需要主动修身立德,在技艺上不断钻研。同时,不能沉醉于艺术语言上的小情绪,而要有清醒、开阔的视野,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王启凡表示。

  (光明网记者李姝昱采访整理)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孙亚儒:夸父逐日式的悲剧美——海子史诗意象解读

  • 《保你平安》:超越个人梦想的平民英雄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共产党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2022-10-18 09: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