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是城的归宿,喧嚣后是宁静
——访青年油画家黄子恺
“城里的月光把梦照亮 请温暖他心房 看透了人间聚散 能不能多点快乐片段……”多年来,这首《城里的月光》传唱甚广。城里的夜,褪去了白日的喧嚣,回到了一种宁静状态。静下来,人才能安神和思考,暂时摆脱名利的束缚,听到内心深处的声音,重构精神家园的美丽。油画《夜是城的归宿》系列由青年艺术家黄子恺创作,围绕现代都市人的内心境遇而展开,描摹和传达了一种真实的生活环境、情感状态。作品以独特的构思、温暖的情怀、精湛的技艺脱颖而出,获得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2018年度青年艺术创作人才(美术类)滚动资助。
黄子恺近照
黄子恺,1989年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市,2012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现为湖南省画院青年画院聘任画家、湘潭市油画艺术委员会秘书长、湘潭市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近年来,他主要从事油画创作,作品先后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油画展、“德艺文化•艺术高地”第二回作品展、“从心出发”湖南省第七届油画展、吴冠中艺术馆全国油画作品展、“青年艺术+”青年艺术家推广计划年度大展、“青衿计划”(2017)作品展等。黄子恺介绍,自己最早接触美术,源于儿童读物中的连环画。“感兴趣,就试着模仿,慢慢成了习惯,进而成为志向。大学期间,开始系统学习绘画。中国美术学院的良好学术氛围,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求学环境,使得艺术的种子,在我的内心深处生根萌芽、茁壮成长。”他如是说。
毕业后,黄子恺像同龄人一样,在社会上摸爬滚打。“都市是繁华的,惟其繁华所以喧嚣。人在其中,容易迷失自己。我在忙碌中充实,也在繁琐中迷失,再也找不到昔日那个常常凝神沉思、拥有宁静心灵的自己。”他坦言,深秋的一天,自己忙完后,从工作室出来,独自从黄昏走到深夜,对城市的夜晚有了新的观察和领悟。暮霭掩映,华灯初上,树树秋色。叶子在灯光照耀下,呈现出丰富、绚丽的颜色。即使是落叶,也带着回归的宁静与满足。深夜的城市,是白日喧嚣的背面,没有了市井嘈杂的声音。“我的心情在瞬间灿烂起来,感觉夜色中处处充盈着一种欢欣愉悦的声音,那是心灵在欢歌。”黄子恺回忆。
“以前,一直向往江南古镇的宁静,渴望像那里的人一样拥有安之若素的心态;一直以为在钢筋水泥环绕的都市生活中,人是渺小、冷漠和迷失的。现在我发现,夜色笼罩之后,是可以找到一片心灵净土的。”黄子恺举例,陶渊明、王维回归田园、隐居山林,在幽静、恬淡的自然山水中,找到了本心。苏轼却在出世与入世的夹缝中,找到了人生的支点,顺境锐意进取,逆境达观乐天。时至今日,生活节奏加快,经过一整天忙碌的工作,人们在夜幕降临时,终于得以清静下来、享受生活。“在都市中奋斗的我们,请放慢前行的脚步,让自己在喧嚣的尘世中留一份宁静在心!”在黄子恺看来,每个人都是历史境遇和现实生活的认知者、解析者、批判者。“我希望以手中的画笔,去审视和表现当代人复杂不定的内心世界。这就是‘夜是城的归宿’这一项目的创作契机和初衷。”他表示。
油画《夜是城的归宿》系列之一
2016年,获得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后,黄子恺围绕项目主题“夜是城的归宿”创作了“城•夜”“肖像”“城•梦”等三个系列的多件作品。作品特色鲜明、内容扎实,深受观者好评。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周功华评价说,在“夜是城的归宿”系列中,黄子恺从都市生活体验出发,以另类的视角揭示现代城市对于人性的异化。在崇高的建筑群中,在强烈的透视分割结构中,人的主体性被消解为单一的空间纬度。在表现语言上,则采取了轻松的接近于建筑效果图的手法。作品色调单纯而忧郁,优雅中溢出一种荒诞与虚无,耐人寻味。文学家刘剑桦表示,重构一个既具视觉观赏意义,又具疗伤意义的艺术现实,是一种严峻的考验。“黄子恺以清醒的判断和逾越诸多藩篱的立场、态度,从容应对令人眼花缭乱的艺术格局,廓清霾障密布的天空,为观者亦为自己带来了灵魂的澄明和自由。”
俗话说,艺无止境。谈及油画《夜是城的归宿》系列的提升空间,黄子恺坦言,“城•夜”系列过于程式化,没有找到突破途径;“肖像”系列比较依赖影像资料;“城•梦”系列是其中最完整的,但信息量过多、表达不清楚,艺术形式语言没有做到明确和清晰。“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让我获得了一段比较难忘的创作经历,以及一种巨大的精神鼓舞。期间,不会过多地被物质生活、外界环境所打扰,从而得以全神贯注、精益求精。‘夜是城的归宿’这一项目的开展,让我在艺术创作上,往前推进了一大步。”黄子恺表示,未来会继续“夜是城的归宿”这一主题的探索。希望通过一些小作品,去积累艺术情绪,让艺术形式语言变得更高级。在画面中,把思想情绪、艺术语言调配到一个合理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