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中强烈的生命气息兼具生活性和舞台性
——在话剧《开炉》“二改”研讨会上的发言
崔伟(中国戏剧家协会秘书长):
这部戏非常有特点,不仅有辽艺的艺术风格,还有辽艺的艺术追求。尽管还有很多打磨、提升的空间,但依然有几个方面使我印象深刻。
第一是焕发出浓郁的民族气概。我们解读历史固然可以有许多维度,但每个剧院和艺术家都有他们的艺术追求和特点。辽艺本身关注生活、扎根生活的艺术风格在剧中得到了保持。
第二是体现出了强烈的地域气派。当然这种地域概念既是地域文化的气派,也是地域风格的魅力。当下戏剧创作题旨、故事和风格同质化严重,就因为很多题材如果不能够体现出独特的文化、道德、艺术的解读和展示,就必然艺术上的丰富性、情感上的鲜明性会大打折扣。
第三,此戏尽管是主旋律、正能量、有民族意识和精神气概的大题材,但是这部戏的生命气息很强烈。生命气息体现在人物情感和命运变化上,这种生命气息不是概念的,它既附着于人物,又通过演员的艺术表现、编剧和导演的艺术创作体现出来。它是生活中的生命,又是舞台上的生命,这种气息有着生活和舞台双重性。
第四,辽艺在剧中仍然保持了注重时代性和正能量的精神追求,体现了辽艺人的艺术理想、艺术品格、艺术担当。
第五,依然保持了辽艺创作的严谨、精彩、精致的独特性,它有丰富浓郁的东北大气,以及在气魄上面的粗粝感,以及粗粝背后的艺术张力,在这方面有比较好的探索和创新。
第六,辽艺与时俱进的转型和转型背后艺术追求的浓度,包括它的创作手法和作风,昨天表现很具有艺术感染力和精彩度。演员们虽然都是六十岁以上,但是舞台剧看的是演员的火候,我们看于是之的《茶馆》,在他三十岁和六十岁的时候,不是看他的容貌是否变老,而是看他能不能演出年龄感、阅历感。
接下来谈几点我的建议。第一,我认为如果赵铁锤和陈铁墩这两个人都是抗日组织外围自发的爱国者,只是不甘被奴役,听说过共产党抗战,但是在受压迫的过程中自觉的去反抗,这样他们的行为会更加真实。这就首先要解决性格的完整和本质的真实这个层面的问题,本质的真实首先是人物行为和思想的真实,目前在这方面还没有没有写得非常合理、自然、充分。戏剧情节和情感的真实也没有表现充分。比如《开炉》这个剧名,“炉”有很多寓意,能不能再好好考虑一下。另外现在的人物塑造还有些缺乏完整感,昨天晚上我印象最深的是冯二孩这个角色,人物很完整,其次血肉丰满,其他角色就相对弱了一些。
第二,人物的情感纠葛,比如这个家族怎么转变到做这件事,人物之间在舞台上基本没有沟通,人物性格和命运的终结点和过程合理性缺乏一种有机的支撑,在逻辑上显得不太合理。
第三,这部戏前史过多,若把赵铁锤和陈铁墩两人的抗战设定成自发的角度比较可信。另外冯淑玉和赵铁锤的情感没有充分利用,泼辣的铁匠铺女掌柜,命运又如此复杂,这么好的东北女性形象没有利用好,我认为最后是二人转的氛围让他们的部分达到了高尚,而不是他们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