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乐元素展现民族内涵
——在交响乐《使命》二改研讨会上的发言
景作人(中央歌剧院一级演奏员):
这是我第二次欣赏交响乐《使命》,由于上一次是观看的录像,与现场效果大相径庭,经过现场版的“洗礼”后,我对整部作品产生了不同的感悟。
主创吕其明老师是我崇拜了几十年的偶像,吕老师的《红旗颂》以及电影《白求恩》的配乐对我影响很大。上海爱乐乐团的演奏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演奏成熟,演员朝气蓬勃,听罢让人感觉充满力量。
乐曲编写足见主创功底深厚,各项创作手法运用娴熟,技法踏实稳健。不像现在的年轻人创作得天花乱坠、不知所言。还有很多年轻的作曲家用电脑编写,看上去十分现代化,实际上都是表面文章,作品本身毫无内涵,十分肤浅。《使命》是很有深度和力度的,这样的作品让我感觉到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价值——不论是从旋律还是乐器结构,都十分经得起推敲,能看出主创的交响乐构思。现今很多的交响乐作品都毫无逻辑,听起来像大杂烩,但吕老的作品思路清晰,结构明朗,这样的艺术才是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
我最近在构思一篇文章,主题是“烂戏何日止”。现在很多的音乐剧、歌剧看起来像晚会,晚会反而看起来像歌剧,音乐上没有动力感,甚至没有连贯性,完全违背基本的音乐规律。交响乐也是如此,很多作品哗众取宠。但《使命》让我感觉到了社会的矛盾与历史的气势。昨天结束的部分,让我联想到帕勒,结尾的辉煌气势正是交响乐应该拥有的精彩。
民乐的运用很好,我不赞成将二胡改成大提琴——悲壮的序曲之后,二胡悲凉的音色完全抒发了心中的感受,激发了观众内心深处的情绪。唢呐的运用也很成功,在上一次会议中我建议用铜管替代唢呐,因为当时我觉得唢呐这个乐章过于民间化,动力虽强却听起来过于欢乐,没有真正地挖掘出民族音乐的内涵。但是听过现场版的唢呐演奏后,我发现其实唢呐表现力很强,能表现出很多很深刻的东西。
如果这部作品走出国门,我还是建议将唢呐改成铜管,因为唢呐会影响这部作品在国际范围的推广。当年《红色娘子军》在海外演出时就是用小号代替唢呐。《使命》能否加以借鉴,进军国际乐坛。
此外,第三乐章的赋格我没有听过瘾,希望吕老和陈老能将此处写得更丰厚一点。就像贝多芬的音乐,如果赋格没有那么精彩,他的音乐也就没有那么高的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