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寻迹山河,万里之美一卷尽览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国家艺术基金 > 正文

寻迹山河,万里之美一卷尽览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9-04-02 17:32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寻迹山河,万里之美一卷尽览

——访青年艺术家刘玉龙

  她的万里身躯绵长逶迤,两岸有重叠的山峦,亦有无垠的戈壁与沙漠,她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黄河,人们称她为母亲河。在历史中,人们通过不同的形式歌咏她。诗人们借其抒发情怀: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走东溟,白日落西海”;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些壮阔诗句,无不写出黄河奔腾浩荡的气魄。而画家,一纸笔墨勾勒其雄浑形象。刘玉龙的《山河寻迹图卷》就是其中一幅。

寻迹山河,万里之美一卷尽览

刘玉龙

  生长于西部,滋养于山河

  《山河寻迹图卷》是刘玉龙沿黄河两岸现场写生,体悟自然风貌,深入了解沿途不同环境和文化后创作的。采用长卷绘画表现形式,以黄河流经地域的地貌为序,描绘雪山、湖泊、草原、沙漠、高原等内容。作品描绘的母亲河,隐含着刘玉龙生长于西部的乡土情怀。

  西部丰富多变的自然环境孕育了灿烂的文化,滋养一代代人。刘玉龙出生于宁夏边远山区,在山水田野中长大,对美术有天然且浓厚的兴趣,却一直没有学习条件。2001年,刘玉龙如愿考入陕西师范大学艺术学院,选择国画专业正式学习。2006年在美术学硕士学位期间,跟随导师余乡先生到四川、云南、青海、西藏、甘肃等地写生。期间,山水画作品《秋塬》《土塬之秋》《太古青山度小年》等作品入选省级展览并获奖。

  与青绿山水画结缘,是在攻读博士时。刘玉龙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学习中国古代绘画史,对传统中国画的风格流派和绘画语言有了更深感悟。青绿山水强烈的艺术魅力,引导刘玉龙赴祖国各大河山锻炼绘画实践能力,足迹几乎踏遍全国。

  真正的热爱,就是不断打破藩篱

  黄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刘玉龙多次到青海等黄河流经地写生,不断推陈出新,短时间内创作写生稿二百余幅。《山河寻迹图卷》是他写生时体悟的概括和提炼。这幅山水画长卷,既是刘玉龙近几年写生实践的一个总结,更是一次破茧——从技法和表现形式上打破“写生”的藩篱。

寻迹山河,万里之美一卷尽览

《山河寻迹图卷》

  中国的山水画,先有设色,后有水墨。唐宋是青绿山水成熟鼎盛时期,诸如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赵伯驹的《江山秋色图》等,无一不是青绿山水画史上的丰碑伟作,工整而无匠气,紧密而不纤弱,雄伟而又典雅。刘玉龙的绘画样式,不同于传统文人画的表现形式,也不同于勾线、晕染的青绿山水,而是集钩斫、皴擦及积染、敷色等技法为一体,重点突出黄河沿岸的风光变化。《山河寻迹图卷》中,展现了黄河源头的广袤宁静,逐渐过渡到雄伟的高山、壮阔的草原、险峻的峡谷,再延伸至苍茫的黄土高原。

  在提炼艺术形象的同时,刘玉龙力争将山体结构、造型和笔墨的塑造相结合,对西部黄河沿岸主要流经地域的代表性自然风光取舍加工。又以黄河为画面的主线,通过山脉的遮挡、掩映进行省略概括,这样既突出主体,又有别于地图式的标注,将西部黄河的地域特点与长卷形式有机结合。

  行万里路,“搜尽奇峰打草稿”

  《山河寻迹图卷》是刘玉龙对自然物象提炼后,融聚自我感受、理解和情感而创作的。为此,刘玉龙走过万里路。虽然一路风景旖旎,但途中艰辛可以想象。刘玉龙认为坎坷不足为外人道,他把它们当成礼物。

  在青海玛多,平均海拔在4200米以上,高寒草原气候,年平均气温仅为-4℃。第一次到玛多时路况不好,大巴车陷在泥里一困就是七八个小时,在十几个藏族同胞的帮助下,他们才得以脱困。2015年再去玛多牛头碑,车胎被石子扎破,一行人用千斤顶在寒风中困难地将车支撑起来,准备更换轮胎,结果一阵大风刮过,千斤顶瞬间被吹垮。瑟瑟等待2个多小时才遇到一位藏族僧人开车经过,帮助他们脱困。在创作中,刘玉龙将黄河源头的牛头碑作为画卷开端,这一部分恰是对当时场景的客观描绘。

  刘玉龙为作画行万里路的方式,承袭清代画家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创作理念。石涛是刘玉龙最喜欢的艺术家,石涛提出的“一画”绘画理念,对当今绘画的理论与实践均有杰出贡献。石涛主张画家创作山水画时多直面山川景物,通过主观的感受、理解、熔铸,把自然山川变为胸中丘壑,达到“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的境界,从而创作出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优秀作品来。刘玉龙即是如此,力争避免作品成为诸多写生稿的罗列和堆砌,要求自己感同身受,将眼见的场景提炼构思,进而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

  20世纪以来,中国画面临更多的挑战与机遇,艺术创作的多元化,表现形式的多样化,绘画语言的现代化等,无不体现“笔墨当随时代”。在西方绘画作品和西方文化已成为我们必须学习和借鉴的重要部分,如何守住中国画的底线,寻求进一步发展,成为当代青年画家所面临且必须要思考的重要课题。

  中国画蕴涵民族精神,但如何将传统文化的审美与创作内化为“西学东输”,在新的文化环境中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又不失传统的中国画?作为高校教师,刘玉龙给出的答案是:在对学生进行绘画技法的“规范性”教学的同时,启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意识。秉承长安画派“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艺术主张,是较为合适的选择。

  对刘玉龙本人来说,青绿山水形式与语言的探索是近几年绘画创作的主要方向。通过作品传达传统绘画的意境、气韵和精神,在当代青绿山水画中让这种传统的血液继续沿承与拓进,是这位不断思索、不断打破藩篱的画家的努力方向。

  (光明网记者刘朝采访整理)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许进安:写在《百年巨匠·冯友兰》播出之际

  • 音乐剧《大钊先生》:现代审美下的英雄塑造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