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思颖
四月,冰霜退却,暖阳初照,花蕊初露,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四月天”如同点亮四面风的轻灵笑音,如同迷朦夜空中的闪亮星光;如同新生绽放的初春嫩芽,带着百花冠冕,为人间带来爱与希望。
1934年,一位如同“人间四月天”的女子——林徽因,秉持一颗赤子之心,用清新、细腻的笔触,创作了脍炙人口的诗作《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有人说,这首诗是林徽因为自己的孩子而作;也有人说,是为心爱之人徐志摩所作。无论是写给谁,我们都不可否认,这裹含着日月精华的“人间四月天”,是爱,是希望,是世间一切美好。
诗歌是诗人心中的小世界,是现实大世界在诗人心中的投射。林徽因,称得上是一个从未被爱抛弃的幸福女子。在她的诗歌中,爱与希望是永恒的主题。即使在困境之中,她的诗歌仍然闪烁着无法磨灭的希望之光。《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更是其表达爱意与希望的巅峰之作。以现实之维的平凡物象,满怀慈悲,创造了承载世间美好的人间四月天,是这篇诗作的最为独到之处,也是林徽因的最为可贵之处。林徽因将“笑响”“云烟”“星子”“初芽”“圆月”“白莲”“花开“呢喃”等代表着爱与美好的物象,放置在春风、黄昏、月夜、初春等特定时空中,用澄澈之眼看世界。从而,赋予物象以爱之灵动,实现了平凡事物从物象到意象,从意象到意境的超越,创构了最美“人间四月天”。
朱光潜先生曾说“诗的境界是理想境界,是从时间与空间中执着一微点而加以永恒化与普遍化,它可以在无数心灵中继续复现,虽复现而却不落于陈腐,因为它能够在每个欣赏者的当时当境的特殊性格与情趣中吸取新鲜生命。诗的境界在刹那中见终古,在微尘中显大千,在有限中寓无限。”诗之境界是生动的、鲜活的,它是诗人内在生命的镜像,是诗人的理想之境。通过意象与艺术语言的加工,诗人将这种充满激情的律动呈现出来,继而在读者心中复现与再造,使诗之境界永不磨灭、熠熠生辉。“四月天”,无论是承载着对爱子的希望还是对爱人的思念,在林徽因心中都是集美好于一身的存在。她将这种纯洁的爱意,赋予笑响、云烟、星子、圆月等平凡物象,使其再现独特生命,构建了一个人人都可进入、都可重塑的人间四月天之境。“四月天”,不再仅仅代表着爱情或亲情,而是一切如同四月天般美好、圣洁之事物的象征,成为人们心中的永恒净土。
人活一世,一直行进在从现实性到可能性突围的路上,对理想世界的创造与探索从未停歇。诗歌艺术是再现现实,更是超越现实。李煜以“春花秋月”搭建通往理想境地的桥梁,陶渊明创造了“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世外桃源”。诗人之优秀,不仅在于看到现实的伤痕与残酷,更在于“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林徽因笔下的“人间四月天”,之所以为人所向往,原因在于它不仅是一个人心中的“四月天”,更是芸芸众生心中美好事物的模样,也如同“桃花源”般,是人们心中的美好与希望。
四月,是春暖花开的季节,是万物重获新生的季节。世人都知其美好,却很难表达这样的美好。这似乎也成为当今文艺创作的一个困境:写实容易,写美很难。作者可以极尽笔触,渲染现实的丑陋百态,对于未来美好的预设却略显苍白。换言之,知道未来是美好的,却不知道应该哪里美好、如何美好。林徽因则借“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等一系列比喻、物象,呈现了“四月天”的美好特质,道出了“四月天”究竟是如何美的。人们恍然大悟,原来身边平凡的事物都是爱与希望的象征,都是美好的代名词。我们总在汲汲寻找着“最美人间四月天”,殊不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作者江思颖系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诚邀您围绕文艺作品、事件、现象等,发表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评论意见。文章2000字以内为宜,表意清晰,形成完整内容。来稿一经采用,将支付相应稿酬。请留下联系方式。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投稿邮箱:wenyi@gm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