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记忆的温度
——访青年艺术家韩文华
科技日新月异,人们却越来越喜欢“古董”。青年艺术家韩文华看准了大众情感深处对于怀旧的需求,从“老古董”这个线索延展出一系列以“集体记忆”为主题的艺术品,在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下完成了《老宅记忆》系列雕塑作品。
在韩文华的作品中,既有浓厚的时代记忆,又有淡然的烟火气息。在这种时代印迹与烟火气息之中,包涵着他对生活的参悟与解读。
韩文华
打造温润而富有质感的“记忆”
在创作时,韩文华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温润而富有材料质感”。为了营造“温润”,他选取了黑白电视、老式开关、斗拱、明代家具、老式茶杯、饭盒、保温瓶等生活中常见的素材,并为这些“老古董”披上了一层科技的外衣。“我先以3D扫描和数字图形技术进行模型建造,再以3D打印技术进行‘熔融挤压’成型。”韩文华用数控技术来取代传统的泥塑制作手段,以此来还原工业产品的造型特征,进而打造出“具备工业级精准度的雕塑作品”。
为了营造“怀旧”的质感,韩文华选择了青铜作为作品的基本材质,计划运用线框形态、不锈钢锻造、青铜铸造、汉白玉雕刻等手段来进行呈现。但是在虚拟融合时,韩文华发现了很多问题,也产生了很多困惑。他担心镜面不锈钢材料所带来的光感过于抢眼、达不到“温润”的效果;也曾担心过铸铜热着色技术对色彩和材料的限制。为了解决这些疑问,韩文华渲染出作品的多个效果图并进行了大范围的意见征询,“创作不能仅仅从艺术家自身的角度出发,”让艺术贴近生活、作品服务于生活空间是韩文华的创作理念,征询观者意见也是他艺术创作的重要一环。
“《老宅记忆》系列雕塑作品,形成了艺术气息浓厚的美学场域,并为居住者营造了艺术化的精神居所。”雕塑艺术家孙伟评价韩文华的作品“打造了有质感的记忆”。这样的质感源自于韩文华八个月的行走与思考:2016年,在接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时韩文华正在英国访学,期间走访了很多老工业区,并从中淘了一些旧书、旧画报;他还经常坐着火车跑到小镇去采风拍照,在朋友家里做审美调研。韩文华将沿途的这些记忆注入作品中,形成了充满了旧工业气息的“老宅记忆”。
唤醒一代人尘封的记忆
“怀旧是人们挥之不去的一种情愫,”韩文华对记者说,他希望《老宅记忆》能唤醒人们心底尘封的记忆。随着时代变迁,黑白电视、暖水瓶、塑料不倒翁等曾陪伴一代人成长的老物件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甚至从来没有人重视过它们是何时“退出历史舞台”的。韩文华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家庭经常出现的生活用品为载体,追溯那个年代的记忆,以雕塑的纪念性功能为依托,做出新的阐释和演绎。
《老宅记忆系列作品之那些年》 青铜,尺寸不一,2017
谈及创作初衷,韩文华坦言这些物品承载着太多人的回忆,在那一代人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事物的更新换代让人目不暇接,而记忆深处的生活场景却始终叫人无法忘怀。”韩文华希望《老宅记忆》更加贴近大众生活、满足公众所需,因此选择了十分“接地气”的题材。《老宅记忆》系列作品之所以能散发出浓郁的生活气息,是因为韩文华将“为大众服务”这一理念深深地熔铸在了青铜里。
在创作中,韩文华体会到雕塑设计不仅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更是与其所处的环境及观众心理所形成的特定景观。“雕塑艺术对空间的塑造是室内环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能够成为人们私享的景观,为生活增添妙趣。”韩文华在创作过程中探索了中国文化与艺术意蕴,探求了城市化进程中文化与生活的结合方式,《老宅记忆》也为百姓生活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创造力。
生活中的韩文华喜欢收集日常的碎片信息,设想如何能将这些东西延展成完整的作品。热爱思考和创新赋予了韩文华创造的活力与灵感,这样的创作方式虽然自由却也缺乏系统性。“参加国家艺术基金的项目让我的创作过程更加系统和规范。”韩文华坦言,国家艺术基金的磨炼让他在艺术创作上迅速成长。与以往的创作方式相比,基金会重视采风、调研等环节,这让韩文华得到了更多的锻炼。历时一年的创作让他得到了沉淀与升华,充足的资金保障也能让他心无旁骛地深入研究创作。“感谢国家艺术基金,让我幸运地实现了艺术创作上的升华。”
有生命的雕塑作品都是艺术家内心世界的表达。韩文华出生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他的人生中经历了社会的转型和时代的变迁,见证了生活是如何从物资匮乏到富足幸福。“人们在忙碌的工作和获取物质积累的过程中,精神上的匮乏却无法度量,更难以自察。”或许是怀有对过往的留恋与不舍,韩文华将怀旧的情绪抒发到作品中,用冰冷的雕塑触摸了一次记忆的温度。
(光明网记者石依诺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