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朴实无华为尚,为当代女性塑像
——访青年艺术家张琳
张琳,青年艺术家。中国国家画院博士后,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画作以现实主义题材为主,现代女性的生存状态是她始终关注的视点。
张琳近照
大凉山,地处我国的西南地区,因自然风景秀丽、百姓淳朴自然,这里也成了很多艺术家创作灵感的来源之地。
一次偶然的机会,张琳走进了大凉山。
踏上古老的茶马古道,张琳自然聚焦于“女性”的生活状态。于是,她创作了中国画《丝路印象》。该作品笔法细腻,画面干净,意境悠远,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艺术人才培养滚动资助作品。
《丝路印象》 纸本设色 142cm×228cm
“大凉山是一幅无始无终的时间图案。每一帧画面都想珍藏。”这是张琳对大凉山的深刻印象。云雾缭绕,浑然的自然风光,让张琳的采风慢了下来,她漫不经心地游走在这里的街道、贪恋着这里光影。
集市上,几个彝族女性突然闯进了张琳的视线。“在春日慵懒的时光里,她们赶集间歇,靠着一棵大树休息,那对外界的好奇却又略显羞涩的眼神,瞬间抓住了我的心。”那一瞬,张琳决定要为她们创作一幅画。
画面上,三位不同年纪、穿着彝族服饰的女性,淡淡地微笑着望着不同的地方。整幅画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张琳巧妙而细致的画法,将当地女性淳朴善良的自然晕染开来。不论是年轻女性青涩的脸庞,还是年老女性饱经沧桑的面容,神情和眼神里,都写满了大自然最天然的恩赐。
在大凉山的采风经历,常常让张琳感动。“创作这幅作品时,我是感动的。我想通过我的作品,将凉山彝族女性的朴实无华展现在人们面前。虽然生活条件优先,但是人们依然乐观积极,质朴善良,带着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张琳坦言。
在创作手法上,张琳抛开了过去对人物尽心描绘的手法,首次尝试工写结合,注重“留空”的画面组织,使得在构图上呈现出新的面貌。
“《丝路印象》这幅作品中把现实的生活场景、社会面貌与环境融合起来,以人物为主,以环境为空间依存与烘托,构成了具象环境中的具体人物、环境与空间,主次分明,人物相融。”张琳善长以挺拔的线条,表现新时代女性的风格和状态。这也是她对女性的定位与认识,柔和、乐观且坚强
张琳对人生的积极态度,也逐渐融入了她的创作中。而她的作品也表现出自己的艺术创作和审美理想的追求。
谈及自己走上绘画艺术的道路,张琳自己都觉得惊喜。或许是孩童时候的一次经历,她抓起彩笔在纸上乱画,看着纸上浮现出的神奇色彩,由此爱上绘画。此后,她再也没有放下手中的画笔,“绘画是小孩子时的爱好,如今已成为我一生珍爱的事业。”
2004年,张琳顺利考入天津美院国画系进行系统的学习,并打下坚实的基础。2013年,她进入南开大学继续深造,在三年的博士学习,进一步的理论深造与实践结合,使自己对绘画有了新的认识与理解。
伦勃朗,欧洲17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他的作品朴素、真实,注重人物的内心世界。“以朴实无华为尚,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艺术标准。这种艺术理念也是我所追求的一种绘画境界。”张琳说。因此,她的诸多作品也是这样。“我笔下的女性来自不同地方,但我通过对她形象的朴素、真实、深入的刻画,描绘出符合这个时代的精神面貌,传达出一种自由的生命力。”
能够获得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对张琳来说是一种突破和考验,也是莫大的肯定与鼓励。“作为新时代的艺术家,有责任从现实中汲取养分,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