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镜头记录西藏 用作品回馈儿童
——专访青年摄影家王伟涛
青年摄影家王伟涛是一个获奖专业户,刚刚三十出头的他,大大小小的奖拿了很多。“含金量”高的一等奖,也可以轻松列出一大串。
王伟涛近照
第一次获奖时,王伟涛还在读大三。那时,学美术的他,对摄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拿着一千多元购入的新相机拍了半年的花花草草后,他看到了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举办的一个摄影比赛,于是激动地报了名。没成想,他拍摄的那幅田间劳作的照片,竟获得了学生组第一名。
第一次参加比赛就拔得头筹,王伟涛一战成名,“对于刚刚接触摄影的我来说,是一个莫大的鼓励”。
一年后,王伟涛从陕西师范大学毕业,选择了去西藏做一名美术老师。迷上摄影的他,在高原执教期间,一边教学一边拍摄。那时的他并没有想到,六年后离开时,硬盘里关于西藏的照片已经累计达到十几TB。
对于王伟涛来说,西藏小孩子天真无邪又灿烂的笑容,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在西藏很多偏远的地方,基础设施比较差,孩子们居住和受教育的环境远比不上内地城市,但是他们脸上却始终洋溢着幸福、闪耀着阳光,这让我很感动。”王伟涛说。
他获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养美术类滚动资助作品,拍的就是一群这样的孩子。
2014年的严冬,王伟涛从拉萨乘车7个小时到达日喀则,然后再乘车3个小时来到通门县的一所学校。刚刚下过的一场大雪,把学校所有的活动场所都给覆盖了,学校唯一的教师——也是村子里唯一一个“文化”人,同时也是村支书——爬到房顶上扫着积雪,而孩子们则是在雪地里自己玩耍着。
王伟涛拿起相机,拍下了这一简单而美好的画面,取名也简洁纯粹——《雪后的孩子》。
雪后的孩子生活(局部) 蛋白印像25 cm×30 cm 2014
这幅作品也为小学带来了诸多关注,也带来很多爱心捐赠,学校设施得到了很大改善。而在小学附近,一所现代化幼儿园也拔地而起,“看到村里的小孩子大孩子可以接受到更好的教育了,感到特别高兴。”对于王伟涛来说,能够给予取材对象以回馈,对自己也是一个莫大的荣誉。
而在此之前,他以拉萨堆龙德庆区羊达乡羊达村孤儿院的孩子们为题材,拍摄的作品《孩子》获得了美国《国家地理》全球摄影大赛中国赛区人物类一等奖。“这幅作品获奖后,很多人知道了这家孤儿院,爱心人士也纷纷解囊相助。再后来,孤儿院的孩子们都被接到拉萨市福利院,成长环境更加舒适了。”
这两件事情,让王伟涛充分体会到了手中相机的重量。随后,他投入更大精力去拍摄小学和孩子们,并为专题取名为“高原村小”。让他欣慰的是,这个专题最大限度地体现了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作品传播之后,为孩子们的成长环境改善尽到了最大的努力。
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李泛评价说,王伟涛拍摄了大量藏区儿童的影像,记录并见证了藏区儿童的成长,留下了一组难得的有体温、接地气的人文价值影像。
从大学毕业到如今,王伟涛一共拍了8年的西藏,这8年中,他体会过深陷无人区的绝望,感受过住宿无门又冒雨折返的痛苦,不过更多的,是一次次按下快门时的感动,以及看到孩子们在更好成长时的喜悦。
“我计划再拍两年西藏,然后集结成一本书和一个展览,来记录这十年的西藏。”王伟涛说,这十年,将是自己值得一生回忆和骄傲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