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文明发展的产物,我们的“居所”是现代文学的想象中心,因此产生了新的乡土情结。久居城市的青年艺术家于鞍宁深刻体会到了这种新时代的“乡愁”,将自己的情思寄托于其作品中。2016年,在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下,他完成了《城市》系列作品,并因此获得了业内的广泛好评。
于鞍宁近照
于鞍宁人如其名,向往安静祥和的生活,对于城市也有着特殊的感情。他认为城市的风情景象、自然人文造就了其独特的城市观念,并在其中形成了独特的精神文化、价值观念、生活趣味和审美意识,这让城市自然而然地变成了新“故乡”,也因此产生了新“乡愁”。但高速发展的城市在带来便利、高效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空气污染、交通拥堵、资源紧张等环境问题。冷漠的人际关系、恶化的生态环境、忙碌的城市生活等形形色色的“标签”,将一切美好的东西与“城市化”分开。“人们眼中呈现不出城市的美,发现不了城市的内涵,脑中勾勒不出城市的轮廓。”在这样的感慨之下,于鞍宁萌生了创作的冲动。
于鞍宁作品《城市》 陶瓷,金属 50cm*50cm*130cm,2017
虽然城市在发展中有很多问题,但是在于鞍宁看来,城市依然是城市,只是人们没有承担起保护的责任。“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因此我选择‘城市’作为创作主题,以废瓷粉末为原料,以陶瓷元素为核心,将传统陶瓷元素与现代建筑元素结合,设计组合了一系列独特的城市艺术景观。”于鞍宁希望以此引领人们从另一个角度欣赏城市景观、思考城市,进而发掘人与城市之间的新型审美关系。
为了实现这一想法,于鞍宁在系列化作品中运用了点线面的现代化设计手法,在表现传统陶瓷器皿经典形态的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思考: “城市化”与“环境”二者之间的关系怎样和谐共处。“我希望引起观者的重视与思考,唤醒人们保护城市环境的使命感。”
在“城市”系列作品中,于鞍宁运用传统陶瓷器皿的经典造型与城市化的轮廓曲线进行穿插组合,让错落有致的线型形态与传统的陶瓷器皿在大小体量、前后位置、高低形状上形成鲜明对比;同时在颜色上采用白色的色彩主调,象征着城市的洁白与干净,点缀在城市中的浅蓝与黄色象征着城市的简洁、明快;在材料上,他将金属、LED灯、荧光材料等现代材料穿插于传统的陶瓷材料之中,不同的材料质感组合,也带来了差异化的装饰效果。作品中,各种维度的对比围绕着“城市”主题并恰到好处地与之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造型艺术魅力。“整个系列‘城市’作品力求还原城市原本的形态之美、造物之美以及科技发展之美,透过琐碎、复杂的城市建筑模型群,让人们体会和感受城市中原有的魅力。”
“我希望人们在看过我的作品后,能对所居住的城市有更原始的思考。”于鞍宁认为现代化的城市弥漫着现代化的设计语言——简洁、几何、直接,并且到处都弥漫着现代的设计美学与时尚潮流。但不能因此忽视我们的传统文化——因为它是民族之本、民族之根和民族之魂。所以在系列化“城市”作品中,他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语言碰撞、结合,进而创造出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和谐之美。
于鞍宁在“城市化”系列作品中,大量应用了传统陶瓷器物的代表之作——瓶罐,这其中有者实际的生活意义。因为瓶罐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生活智慧的体现,代表着古代人民造物的成就。而长条型的建筑轮廓、LED灯、荧光材料又代表着进入工业社会以来人类社会的新发展,“我从二者中汲取了传统与现代元素,再结合粉碎研磨的废瓷材料进行艺术创作,更能代表对文化的尊重、现代的推崇,以及对绿色环保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