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若拙,唤醒锡金属工艺的艺术创造力
——访青年艺术家赖庆国
一副设计感十足的无框眼镜,留着整齐的大胡子,穿着随意闲适,态度谦逊温和,充满了艺术家气质的赖庆国,开口便是厚重的“锡工艺简史”。这种信手拈来的渊博与熟稔,得益于他长久以来在锡工艺文化上的坚守与执着。
云南省个旧市号称“瓷都”,自清朝开始,从官方到民间都有锡器制造加工的传统。有锡的地方就有匠人,匠人带着匠心不断创造着精美工艺品,用设计语言诉说着锡器故事。
赖庆国使用传统锡金属工艺技法游刃有余,他制作的《“木缘惜福”提梁壶》就是一件立意独特的锡金属作品。该作品采用了锡金属工艺和木材工艺的综合技法,以直线提梁方形设计与直面圆形器身形成鲜明对比,在视觉上达到简洁而不失大气的造型。此外,作品以“规矩与道德”为主题,巧妙地言明了中国传统的“无规矩不成方圆”的社会价值观念。2018年,赖庆国成功获得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艺术人才培养美术类项目滚动资助。
赖庆国近照
光明网:创作作品《“木缘惜福”提梁壶》的契机是什么?
赖庆国:我从小生长在个旧,偏爱美术,对锡工艺非常熟悉和敏感。小时候会到个旧湖里拿一些湖泥做模具,用像章印出模型,或是刻制手枪模型之类的玩具,再用锡浇铸出一些简单的小型锡工艺品。后来个旧市乡镇局办了一个锡工艺厂,我以最高成绩被录用,从此走上锡工艺美术之路。
《“木缘惜福”提梁壶》最开始的设想是银壶作品,个旧不仅产锡,而且也产银,红河州是产银大州,创作具有高艺术价值的银工艺作品是我一直想做的事。这件作品的灵感来源于我们身边最普通的日常生活,在长期从事锡工艺制作的过程中,我习惯于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之处,这也让我形成了系统的创作思维系统,《“木缘惜福”提梁壶》就源于我对生活的思考。
赖庆国作品《“木缘惜福”提梁壶》
光明网:在您看来,《“木缘惜福”提梁壶》的风格和创新是什么?
赖庆国: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工艺美术品等同于手工表现,只要工艺精湛,就是好作品。然而,我想说的是,作品并非产品,作品必须要有艺术创造力,因此《道德经》里有“大美若拙”的说法。在创作《“木缘惜福”提梁壶》时,我没有采用非常精细的手工,而是使用了当地产的一种会生长瘤胞的黑果树的枝干与锡金属结合。我特意使用了一种有沧桑感的材质,感觉人们可以从沧桑里读到故事。
作品中壶的设计一改以往形象,采用直线提梁与圆形器身的搭配设计,壶为锡金属材料制成,直线提梁体现的便是黑果树的枝干形象,锡金属工艺与木材工艺相结合,满足了观赏者在“有序”和“无序”之间体验到东方文化中特有的禅意和中国文化中的古雅之美。
光明网:创作《“木缘惜福”提梁壶》过程中,有何难忘之事和艺术感悟?
赖庆国:整体的创作过程、步骤与其它作品无异,只是要找到一根适合的黑果树枝干很不容易,可遇而不可求。创作过程中我寻访了多地,对比了很多不同的枝干,还要与当地卖木材的农民打交道,有时讨价还价的过程很有意思,这也是生活智慧之一,我把创作中的体验和感受也都一并融进了作品里。
现在都在谈工匠精神,《易经》里说“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也就是说,工艺美术工作者不能仅仅只做一个简单的工匠,也要有精神层面上的创造力和创新力。我们必须要让每一件作品都以它所独有的生命方式存在下去,而不沦落为一段时期的产品。作品和产品要有定性,产品是按图纸来生产,而作品靠精神上来塑造。所以要有形而上道的文化主题,同时也要有形而下器的精湛工艺,只有两者相互融合,才能做好。
光明网:对于青年艺术创作而言,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有着哪些意义?
赖庆国:要做一个有工匠精神的手艺人很难,尤其在工艺美术界更有难度。首先要具备良好的手工工艺,同时又要有敏锐的艺术创造能力,二者结合才能谈得上工匠精神。而从国家战略层面上助推高素质工艺人才的培养,对于青年艺术创作工作者而言是极大的支持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