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守护即将消失的手工技艺
——访青年艺术家侯赟
“琅勃拉邦是一座神秘宁静的古城。在这座古城里,有很多‘混血’着法式风情的民房,吸纳了无数的阳光和雨水。在琅勃拉邦,你会觉而时间在这里迷了路,仿佛一个定格的电影画面,被拿掉了声音,也就拂去了躁动,这一切构成了具有隐喻的线索。”谈起铂钯印相工艺手工制作的《皎》,侯赟这样说。
皎 铂钯金、印像 10英寸×12英寸 2017
《皎》的独特气韵,深深吸引了业内的目光,也获得了国家艺术基金的滚动资助。北京电影学院刘永泗教授评价说,《皎》是一幅完美的影像艺术作品。质感流溢于每一个细节,照片有着颜色与纸张高度结合的细腻质感。是一幅充满了历史悠久感,古色古香味道浓重的摄影作品,具有一种天然的厚重感。
现为云南艺术学院党委宣传部高级摄影师的侯赟,1983生于云南普洱。“与影像结缘差不多已经有30年,对影像感兴趣,始于小时候,始于一格格小小的电影胶片。”侯赟说。
侯赟近照
小时候,侯赟家里有从事电影放映员工作的大伯,所以看电影是从电影放映间里电影机前方的小孔看的。于是,侯赟有了一个观察和接近胶片的机会。
“大伯跑胶片、挂胶片、开电影机的模样,以及机器转动中带来的神奇的影像,都给我带来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时我也会讨回一些放映过程中因断片而剪下的一格一格的胶片带回家,然后晚上用手电筒将‘电影’投射在墙上观看,感到无比的神秘和幸福。”侯赟说。
再大一点,照相馆里老师傅拍照时,相机后背上的毛玻璃上就会有一个倒立的影像呈现,作业时还会发出咔嚓的声音,这些都引发着侯赟的好奇,让他对光影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于是,我幼小时便懂得了,摄像师傅们的手艺是经过时间的积累才磨练出来的,也明白了他们使用的工具是真正的传家宝。天长日久,摄像师傅的这一职业成了我的向往。”侯赟说。
然而,随着数码时代的开始,这些传统的职业,慢慢地不再被人们日常所需要。“童年记忆中电影院里电影机工作时发出的声音没有了,照相馆里的传统制作工艺没有了。我感觉很可惜。”随后,侯赟也开始了寻访之路,他去了很多城市,找到现存的一些摄影师傅,走进他们的工作室,听他们讲故事,看他们视为生命的工具。
“我是怀着一颗憧憬和向往的心灵,观望过师傅们做活的。我把寻访艺人这件事看作是极为宝贵的经历和事业。然而,事实告诉我们:出自师傅之手的东西已经越来越少,他们手中的活计随时可能成为最后一件。我也努力地寻找机会,向师傅们讨教手艺,因为他们的手艺是即将从我们身边消失的一种文化。”侯赟说。
在探访的过程中,侯赟也在努力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2011年至今,他一直自学古典摄影及制作工艺的相关课程,将传统暗房、古典摄影及制作工艺的根基筑牢。
“传统摄影制作工艺,有它独特艺术表现特质。比如铂钯印相,影调黑中有黑,白中有白,层次丰富的这种全手工制作的过程,每一步都需要制造者判断并根据要求控制影像,这就使得作品的创作充满不确定性和偶然性,也充满创造性,这也正是手工影像的魅力所在。”侯赟说,继续钻研传统摄影工艺,让这些遭受时代冲击的技艺,依然能得到进步发展和传承下去,既是因为喜爱,也时源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