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挥洒,诗意陶印
——访青年艺术家姜轶
“群峰倒影山浮水,无水无山不入神。”从古至今,无数文人墨客为广西桂林山水之美所折服,他们以诗文书画描绘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壮丽,表达对桂林山水景观的欣赏与赞叹。
青年艺术家姜轶另辟蹊径创作了篆刻作品《一带山河·印象桂林》。这组作品创造性地采用作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广西“坭兴陶”制陶工艺与金石篆刻相结合,来表达对广西桂林山水的自然景观的热爱,展现当地少数民族独有的文化特色。他用中国传统艺术的篆刻精神来歌颂祖国的美好河山,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桂林山水胜景。
青年艺术家姜轶
姜轶,号宜庐,1984年生于湖南长沙,现为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书法系书法篆刻专业讲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他长期致力于书法篆刻创作、教学与教育研究,对于陶印篆刻创作有着自己独到的艺术见解。
“艺术的创作事实上没有标准,无非是表达个人的艺术情感。”姜轶表示,“我想通过对漓江六十景的镌刻来表达一种诗意的栖息,让人的内心回归自然宁静的精神状态。”因此,在艺术风格上,姜轶尽可能体现陶印的特性,以古玺写意为表现形式,“在陶坯上划刻时的自由随性、挥洒自如、随其天资,正与桂林山水恰当契合。”
《一带山河·印象桂林》篆刻 3cm-12cm不等
在创作《一带山河·印象桂林》的初期,姜轶的创作目标就是真正追求古式陶印的那种质朴潇散的本质特征,充分展现漓江风情。但是创作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最有挑战性的是对于窑烧温度的控制,超过6公分的巨印在温控过程中都有可能出现炸裂或严重变形的问题。因此,他尝试了多种烧制陶印的窑,经过无数次的控温实验,细致观察并记录每一窑的升温时间,并在烧制过程中不断手动控温,才最终得到了这一组精美的作品。
《一带山河·印象桂林》系列作品风格突出,艺术价值高,获得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对此,姜轶坦言,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对他的创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得到国家的认可,让我可以更加坚定地砥砺前行。另一个层面而言,也印证了陶印创作在篆刻界的发展空间与意义,陶印作为一种使用新材料的创作也被赋予了时代的精神。”
《一带山河·印象桂林》篆刻 3cm-12cm不等
姜轶对篆刻的喜爱,源于最初对泥土的特殊、强烈的兴趣。“创作陶印就像小猪佩奇跳进泥坑里玩耍一样有趣。”姜轶笑称。正是这种对于泥土的热爱,他在陶印篆刻创作的道路上不断攻坚克难、突破自我。
在中国美术学院,姜轶完成了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对书法、篆刻进行了深入研究。此后,他创作了一系列的优秀作品。他先后被选为2015年首批“国家艺术基金”青年篆刻艺术创作人才培养对象与2018年国家艺术基金西南少数民族“二爨”书法人才培养对象,并于2016年到2018年期间先后获得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立项资助、海峡两岸篆刻展金奖、国家艺术基金滚动资助奖、西泠印社“介堪·去疾杯”特等奖等奖项。
面对成就,姜轶欣喜之余,依然在努力完善自己,借鉴吸收不同风格和想法的创作。“对我个人的艺术创作而言,篆刻应该主要实在格局和气息的追求上,既要不完全脱离传统,也要有个人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