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拼接作品 用刀刻画人生
——访青年艺术家汪海洋
“《西游记》里的唐僧是个性懦弱、伪善怕死、缺乏超越认识的人,与传说中的白面书生不谋而合,虽然满怀理想主义,却手无缚鸡之力,当困难发生的时候,总是束手无策,坐等外援。我在创作这件作品时,力求突出这样的人物性格。”谈起被国家艺术基金滚动资助的项目——皮影工艺作品《唐僧》,青年艺术家汪海洋这样说。
唐僧 牛皮 70cm×40-cm 2017
汪海洋1982年生于陕西华县,是陕西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皮影制作技艺项目市级传承人。
“我从16岁开始,随父亲汪天稳学习皮影雕刻,对皮影有着深厚的感情。”汪海洋说,十来年的刻苦学习,让他熟练掌握了皮影雕刻技艺“推皮走刀”等看家本领,对皮影的着色有着深刻的研究。他的作品《唐僧》,正是“推皮走刀”技艺的生动展示。
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文化产业管理教研室主任张西昌评价说,汪海洋以全国独一无二的陕西东路皮影的雕刻技法“推皮走刀”法,来体现牛皮雕刻作品《唐僧》,致力完善、完备中华文明的“根”文化——皮影文化。在这个“根”文化上,体现了匠人精神、民族精神,并最终体现了国家荣誉。
汪海洋近照
汪海洋告诉记者,除了《唐僧》,他还制作了很多其他《西游记》人物和场景,比如《水晶宫》。“《水晶宫》图样为华州皮影传统造型,‘亮面子’大片场景,水中宫殿飞檐斗拱、雕梁画栋、盘龙绕柱,祥云纹、水波纹组成的龙姿态万千,各种鱼鳖海怪穿插其间,整体造型魔幻夸张、气势恢宏。龙王、文武官员以及虾兵蟹将均以人身兽首形象处理,栩栩如生。”汪海洋说。
为什么会制作《西游记》系列皮影?汪海洋说,制作《西游记》的初衷,是希望用皮影的形式再现家喻户晓的《西游记》场景,让更多的年轻人去关注和了解皮影这门老手艺。
“皮影是一个精细活,制作出一个满意的皮影作品,往往会消耗匠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汪海洋说,创作一幅大型皮影作品,最难的地方在于寻找合适的原材料,“华州皮影雕刻工艺为‘推皮走刀’法,每次雕刻的作品直径一般在五六十厘米之内,大型场景需由多个小景片拼接完成。而由于牛皮部位不同且需要纯手工刮制,所以每张牛皮可能只能选其中一块。”汪海洋介绍说,对于皮影艺术家来说,要完成一幅作品,首先要做的是挑选年龄大小差不多的牛的皮革,然后选取相似部位,而经过刮制后,牛皮厚薄度也要几乎一致,只有这样牛皮的缩水量才能基本一致,才能保证拼接在一起的画面完整、刀路流畅。
“为了制作《唐僧》,我耗时半年,总共炮制牛皮25张,此中艰辛无以言表,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汪海洋说,虽然不易,但通过制作皮影,他有了一种“上天、入地,体验人生百态”的感觉,一种精神自由、恣意洒脱地用刀刻画人生的感觉。
而获得国家艺术基金滚动资助,也让汪海洋更加“元气满满”。“国家艺术基金旨在繁荣艺术创作,培养艺术人才,打造和推广精品力作,推进艺术事业健康发展。有幸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我对未来充满希望,也鼓励自己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的创作中。”汪海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