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当随时代
——访青年艺术家吴跃华
吴跃华
泉州,古代著名的天然港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对外贸易相当规模。
在泉州惠安县,当男子出外谋生时,当地的女子就成为了建设家乡的主力军。她们穿着古老传统的民族服饰,独具一格,有着很强的色彩感染力;她们善家务、多才艺,下海、耕田、开公路、修水利……事事能干,成了勤劳的代名词。
她们,被称为“惠安女”,以优美服饰、吃苦耐劳闻名于世。
诗人舒婷赞美惠安女,她在诗中写到:
天生不爱倾诉苦难/并非苦难已经永远绝迹/当洞箫和琵琶在晚照中/唤醒普遍的忧伤/你把头巾一角轻轻咬在嘴里/这样优美地站在海天之间/令人忽略了:你的裸足/所踩过的碱滩和礁石/于是,在封面和插图中你成为风景,成为传奇
如今,生活工作于泉州的青年艺术家吴跃华,赞美着惠安女。他以“海上丝绸之路”这一历史、文化背景为视角,结合惠安女这一独特的人文景象,创作出中国画《惠安女》。作品独具匠心、思想深厚,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艺术人才培养滚动资助作品。
当我们走进吴跃华,这位年轻的80后画家的绘画功底及文化素养,内心的坚守与安宁,从文字中隐隐浮现出来。
惠安女 纸本设色 200cm×220cm
光明网:《惠安女》的创作过程是怎样的?
吴跃华:艺术作品有别于其他物象,不同人生阅历的艺术表达者参与其中,人的思想、认识就会成为影响画面的重要因子。《惠安女》正是如此。
我工作生活在泉州,这是一个有着独特魅力的都市。它海纳百川,海洋文化成为了贯穿泉州文化现象的重要因素。《惠安女》创作中直观物象的惠安女是一群生活在海边独具魅力的女性,她们有别于繁华都市下的女性。绘画中,我将“海”这一独具象征意义的文化元素赋予了惠安女,对女性进行了别样的表达。
关于画面色调,粗略地看,作品画面中似乎是黄、蓝、绿、黑四种色彩,其实只有两种色彩。我试图通过有限的色调,以色彩的微妙变化,丰富画面细节的同时增强画面整体色彩感。
在表现手法上,该作品突破了传统工笔画设色“随类赋彩”的创作标准,以“随心赋彩”“随意赋彩”为主。这也是此次创作中较为突出的创新之处。对“海丝”和惠安女的主题及创作者当下的心理状态进行意象表达。
光明网:创作的过程也是成长和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您有了哪些感悟呢?
吴跃华:作为一名青年艺术创作爱好者,在美术学习、创作道路上中不断提升自我专业素养,是我始终坚定的信念。有幸的是,在读研期间受到知名画家黄坚教授和张明超教授两位导师的指导,同时,也北上求学、进修,这些经历都打开了我的艺术创作的思路。从作品入选第四届全国中国画作品展、福建省首届美术双年展金奖,到入选十二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展……都是我成长进步的见证。
这些经历让我清楚地意识到,在百家争鸣的繁荣艺术面前,提升自身艺术品格显得尤为重要。
一是艺术个体对内心最直接的物化呈现,画“文之极也”。每一位艺术创作者在创作中都应尽可能的把所要表达的情愫,投入各自内心精神世界,直至抵达艺术所创造出的另一个维度空间。
二是使作品的创作手法与主题共生,强调作品的“当代性”。看我的作品是,观众往往能感受到秀丽清雅、工整细腻,而色彩却有一定的当代感。这正是我通过对创作手段的调整实现的。以线、色交融为表现方式,既吸收传统工笔重彩的典雅,又结合当代油画、水彩画的技法,强调笔法、着色、构图等一个个创作环节,以光影、透视处理以及环境背景的渲染来使形象更具强烈的纵深视觉效果,以平面化、富于装饰性的色彩情调,对“随类赋彩”予以新的解释和表现,从而增加了作品的“当代性”。
光明网:面对创作瓶颈期,您是如何突破自己的?
吴跃华:每一次创作,都是一种美好的享受和内心的表达。我享受这样的过程,即便是在困境中,面对创作瓶颈期,我也认为这是我进步的突破点。
创作应该是胸有成竹,意在笔先。对画面的整体呈现与过程的把握都应有更深的领悟。在创作中,我不去刻意规避自己摸索作品的面貌与语言的表达,从模式化的创作形式到现今内心幻象与诗意的表现,从传统构架到现代的创造、理解,经历了很长的时间,也遇到过创作的瓶颈期。在这个过程中,我始终勇敢地去面对束缚、创新以及出现的不同的学术观点。我相信唯有坚持,才能真正实现与艺术对话。
光明网:请您结合自身经历,给申请国家艺术基金的青年艺术家一些建议?
吴跃华:我有幸在2016年获批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2018年获批国家艺术基金滚动项目。于我而言,能够在国家艺术基金层层海选中获得此创作机会,是一个极大的鼓舞,这让我更加明确了继续坚持探索艺术之路的决心。同时,结合自身的创作经历,我认为,青年艺术创作者应该树立文化自信,以发展艺术繁荣为契机,结合本土文化和发展脉络,对艺术作品进行再创造,赋予了主题更多意象层面上的表达。